“去年,廣東省肥料使用總量達到650萬噸,居全國各省前列,吸引來自國內外幾百家大大小小的肥料企業角逐。由于經濟作物種植規模大、收益高,廣東農民農資購買力明顯要高于其他省份,且能夠用得起高檔肥料,對于質量高、效果好和大品牌肥料更是趨之若鶩,尤其是速溶、速效的高塔硝基復合肥,在廣東用量有增不減。”12月18日,在第二屆華南農資博覽會開幕式上,廣東省農業廳廳長謝悅新這樣表示。廣東肥料市場的激烈競爭由來已久,記者最近幾天在廣東番禺、肇慶、東莞、佛山、惠州的采訪中,深切地感受到,在內外夾擊的競爭壓力下,廣東本土肥料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站穩腳跟,鞏固市場,成為外省肥企學習的典范。
“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坐店經營到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從進口肥一統天下,到當前國產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廣東肥企的成長濃縮了中國磷復肥的發展歷程。”廣州花都區從事農資經營30多年的“老生資”王安經理這樣總結廣東肥企的演變。他告訴記者,廣東首家民營肥料企業誕生于1987年。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撒可富、紅日阿康為代表的一大批國產品牌復合肥相繼崛起,同時挪威海德魯、俄羅斯阿康、德國獅馬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強勢登陸華南市場,廣東農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面對內外壓力,廣東肥企把著力點放在技術轉型和產品創新上,以差異化產品立足本土謀發展。高塔肥幾年前曾風靡全國,但經過幾年的發展,當前僅廣東建成和在建的高塔產能就超過250萬噸,產能大大超出了市場實際需求。
如何釋放如此多的產能?“差異化戰略才是正道。”廣東省肥料協會副會長、廣東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進昌一語中的。他說,不怕產品多,就怕產品沒賣點。高塔肥非常適合南方經濟作物。拉多美集團的高塔產品進入市場時,已有不少成名的高塔肥料在市場上銷售得紅紅火火,公司采取差異化戰略,生產出第一款“純硫酸鉀無氯害”高塔肥,避開了產品同質化競爭,因此產品很快進入市場并獲得農戶認可。之后,公司又研發出“金色系列”高塔產品,為公司成為高塔肥行業的“黑馬”奠定了基礎。
“化肥作為農業的必需品,只要品質好,性價比高,就不愁沒有市場。當然,除了產品差異化,營銷策略也同樣需要創新。”廣東福利龍復合肥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松鴻認為。
廣東肥企奉行“走出去”戰略,避免區域的惡性競爭。以深圳芭田、廣東福利龍、廣州凱米瑞為代表的高塔復合肥企業,把跨省發展、做大做強作為企業的戰略目標。芭田公司總農藝師段繼賢告訴記者,公司率先在內蒙古烏拉山建設了公司第一座高塔復合肥裝置,又相繼在深圳、江蘇徐州、廣西貴港建設了3個高塔復合肥生產基地。福利龍公司揚長避短,于2005年出資8600萬元與陜西興化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了國內第一座年產20萬噸高濃度硝基復合肥裝置,之后又與貴化合作建設了高塔尿基復合肥項目,并在山東濰坊建設了年產20萬噸高塔復合肥、20萬噸轉鼓復合肥、10萬噸BB肥項目,使福利龍品牌順利實現跨省發展。
據不完統計,近幾年廣東6家大中型復肥生產企業在新項目建設和新技術的采用上投入的資金超過10億元,僅去年用于新項目建設的資金就達5億元。中小肥企對生產工藝技術的日常小改小革每年的投入也有上千萬元。
以廣東大眾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天河奧特農化新技術有限公司、廣州良田肥業、廣東傳豐復合肥廠、廣東天禾中加化肥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企業準確把握市場脈搏,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大眾農業科技與廣東省農科院土肥所和南方制堿公司三方共同開發的“田師傅”鈣鎂肥,將原南方制堿廠堿渣用于制造肥料,不僅消除了環境污染,而且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土壤調理劑。天河奧特農化選擇了利用城市廢棄物生產生物有機肥發展之路,在廣東肇慶建成了年可處理廣州市各種廢棄物50余萬噸的大型生物有機肥基地。廣州良田以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為發展方向,建成集良種繁育、生科銷售、育肥出口、屠宰加工、原料供應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鴿業產業化示范企業。
“未來廣東肥料市場容量還會增加,但隨著外省肥料的不斷增多和本地農資的崛起,缺乏原料、成本與價格優勢的廣東肥企,必須堅持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不斷完善創新機制,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研制出更高、更好的新型肥料,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對廣東本土肥料企業的發展,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黨委書記王長明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