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擁有農藥企業2400多家,預計2011年農藥產量可達250萬噸左右,而國內需求總量約為30.8萬噸。產能過剩嚴重,出口成為了大部分農藥企業消化過剩產能的主要途徑。
近年來大環境對我國農藥出口有利,一是國際農產品價格進一步提高,將刺激農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導致農藥市場需求擴大;二是不少企業農藥產品質量和規模不斷提升,而同類型產品價格與跨國公司比便宜很多,競爭優勢明顯;三是我國農藥國際影響力逐步加強,據測算,我國農藥生產量已占世界的1/3以上。當然,農藥出口也面臨新的挑戰。國內方面,一是農藥產能過剩,部分大宗產品產能嚴重過剩;二是同質化嚴重,包括產品同質化、出口市場同質化;三是惡性競爭。國外方面,一是人民幣匯率壓力,今年人民幣在過去的11個交易日里升值了1.5%;二是國外如泰國、巴西等國的新法規幾乎就是針對中國農藥企業和產品的,對中國農藥的出口起遏制作用;三是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摩擦風險很大;四是國際公約對中國農藥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將重點被禁、限用的品種有硫丹、甲草胺、涕滅威和百草枯(制劑)等。
農藥出口是支撐我國農藥產業快速增長、農藥市場快速擴張的主要動力,也是實現我國從農藥大國向農藥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目前,境外登記是我國農藥走向國際的最大瓶頸和困難,但要真正走向國際,必須開展農藥國際登記的工作,并在境外建立辦事機構,提供技術和售后服務,唯有這樣,中國農藥才能真正在國外扎根。我國出口農藥主要以原藥(包括母液)為主,大約占出口總量的60%,因在國外只有原產地登記,而沒有產品登記,大部分利潤被跨國公司或中間商賺取。自2005年以來,我國農藥出口逐年增長,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貿易額有所下降,但2010年的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金額均恢復增長。這是因為我們的出口企業及時掌握了詳實的信息,牢牢抓住出口時機。2010年我國出口額增長最快的品種為:烯丙菊酯、抑芽丹、烯丙酰草胺、吡蚜酮、吡嘧磺隆、乙蟲腈、唑草胺、煙嘧磺隆、氟草隆、嘧菌酯、甜菜寧、蕓薹素、啶酰菌胺、氟蟲雙酰胺、炔螨特、砜嘧磺隆、噁霜靈、丙草胺、氨磺樂靈、仲丁靈、吡唑醚菌酯、氟環唑、威百畝、甜菜安、烯酰嗎啉、乙氧呋草黃、吡蟲啉、硫線磷、甲基硫菌靈、溴螨酯、己唑醇、氯氧化銅、異丙甲草胺、抗蚜威、撲草凈、四螨嗪、噻蟲嗪、代森鋅、莠滅凈、雙草醚、氧化亞銅、三乙膦酸銅等。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藥出口量為121.6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4.3%,出口金額為48.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但我們沒做到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間的協調發展。業內專家認為,中國農藥在進軍國際市場的同時,必須要有自己的農藥跨國公司。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藥生產國,雖然每年有龐大的農藥出口量,但中國仍然是農藥銷售弱國,中國農藥出口額僅占全球農藥市場份額的8%左右。而中國農藥跨國公司的建立,首先要獲得政府在創新研發、GLP(良好實驗室)建設、資金貸款、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并且要進行跨地區的資源整合,通過兼并與重組,形成外銷收入在幾十億至上百億元的大型農藥跨國公司。
國內大中型農藥生產企業通常在做好國內市場以后,都在考慮向海外市場擴張以釋放過剩的產能。這樣,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又輸出到了國外,國外客戶隨后將競爭的壓力毫無保留地彈回到國內生產企業。為了保住客戶和市場,國內企業一再降低自己的利潤空間,使行業的利潤率每況愈下。關于中國農藥如何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葉貴標處長提出,農藥生產企業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國際角色的轉變,即從原材料(原藥)供應者向終端產品(制劑)供應者轉變;二是市場地位的轉變,即出口到低端發展中國家市場為主向高端發達國家市場轉變;三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即以出口數量增長為主向出口質量和品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