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開磷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屈慶麟
2011年國家對磷酸二銨實行出口離岸最高限價為3400元(噸價,下同),比2010年離岸價下調600元,磷酸一銨離岸最高限價3000元,比2010年下調了600元。出口時間(窗口期)比2010年減少1個半月,全年可出口時間僅為四個月。概括起來就兩個兩點:一是不僅對磷銨出口實行最高限價,而且還比2010年大幅度降低了標準,迫使企業虧損出口;二是縮短出口時間,迫使企業有量也出不去。
為什么會這樣呢?有關方面的解釋是:為了保證國內有充足的貨源供應,不發生化肥短缺,供大于求價格自然就會降低。實際情況是怎么樣呢?
首先,關于量的平衡問題。我們以磷酸二銨這種產品為例。根據中國磷肥協會統計,2010年磷酸二銨實際產量1170萬噸,產能是1500萬噸,國內消費量700萬~750萬噸,實際生產量比消費量多420萬~470萬噸,今年新增產能超過100萬噸。為此,國家工信部近期出臺了限制磷酸二銨產能增加的政策,“三年內不準新建磷酸二銨裝置”。以上簡單分析即可說明,無論裝置能力,還是實際生產量都遠超出國內需要,放開出口不會影響國內的供應。
其次,關于價格問題。我們研究相關數據可以發現:2000~2005年,磷酸二銨在中國市場零售價是2700元,近三年磷酸二銨在市場的零售價為3000~3500元,10年時間上漲幅度為10%~30%。與生產磷酸二銨有關的原材料、能耗、人工工資這10年上漲多少呢?磷礦石價格翻了一倍以上,硫磺翻了6倍以上,煤翻了10倍以上,電翻了2倍以上,汽柴油翻了3.6倍以上,人工工資翻了5倍以上。以上數據充分說明,磷酸二銨這些年的價格表現難道還不夠好嗎?這個行業難道還不夠自律嗎?
我們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口磷酸二銨,每年進口量最多高達560萬噸,直到2006年國產磷酸二銨才取代了進口磷酸二銨,這20年的時間有進有出,農民有磷酸二銨用,生產企業健康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否則,我們還得靠進口。如果今天農民還使用進口磷酸二銨,每噸零售價至少要5000元。化肥企業不能健康、穩定地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農民收益還是要受影響。
第三,關于出口的爭議。有一種意見認為,磷肥屬資源性產品,因此要限制出口。不錯,磷肥主要用磷、硫兩種資源,高濃度磷肥磷酸二銨由于是近10年才發展起來的產品,除磷礦石依靠國內資源外,硫磺資源主要來自于進口,并且這種資源——硫磺是工業垃圾,是石油、天然氣脫硫回收副產品,是三廢綜合利用。在今日的中國,因為使用三廢資源生產的產品應限制出口觀點居然有市場,令人費解。
另一種意見是不加分析地把磷酸二銨也劃為高能耗產品,在實際生產中,1噸硫酸可產蒸汽約1.7~1.8噸,1噸蒸汽可發電約120度,1套100萬噸的硫酸裝置每年可發電2億度,同時可產生50萬噸低壓蒸汽替代燃燒鍋爐。進口硫磺不僅作為磷銨原料,而且是進口能源,進口1噸硫磺相當于進口0.7噸標煤。硫磺制酸發電,這是很好的節能減排項目,怎么被作為高能耗企業呢?再說磷酸二銨每萬元工業產值能耗僅為0.5噸標煤左右,這應該是低能耗產品。
眾所周知,化肥生產只有實現長周期才能安全、環保、穩定。農業用肥,東北、西北一年用肥只有20天左右,華北及其他地區一年用肥不超過兩個月。化肥集中使用且時間短的特點,需要國內化肥產能大于實際需求,才能保證使用旺季有足夠供應。只有放開企業化肥出口,實現企業產銷平衡,企業平衡且有一定效益,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