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氮肥產能嚴重過剩,結構調整與升級迫切,這有賴于骨干企業自身產品結構調整。骨干企業若能主動把過剩產能轉移到高端精細化工產品上,就能控制住“十二五”時期全國氮肥總量,整個行業以及企業自身就容易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記者日前在煤氣化技術與氮肥(甲醇)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專題研討會上聽到的專家意見。
去年,全國氮肥產能4700萬噸(折純氮)、尿素產能6600萬噸(實物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尿素產能過剩達上千萬噸,產能過剩已經成為行業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隨著大型化肥裝置在西部原料基地的興建,建設產能已超過了2000萬噸/年,如果算上西部建設的這些產能,氮肥產能過剩驚人。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由化肥價格的制定者變為執行者。而氮肥企業還來不及向下游產品轉移,企業虧損面增大,為企業資本積累帶來了一定困難。同時,氮肥生產具有資源性、能源性的特點,在全社會重視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氮肥企業被扣上了“兩高一資”的帽子。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節能減排指標,把氮肥企業列入了重點考核的對象,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大為貶值,加之鐵路運費、電價屢次上調,煤價逐步上升,使得氮肥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成本上升。
與會專家認為,氮肥企業結構調整的底線是實現產能的消弭與平衡,消化產能不能依靠農業大量增施,今后幾年,農業上的施用量增長率頂多在3%。也不能依靠出口拉動,國際市場需求量也在下降。從總量上講,大型企業的產能占很大的比重,全國50萬噸/年合成氨的企業就占全國合成氨總產能的77%,而小型裝置的產能比重很小。
另外,以煤為原料的氮肥企業是煤化工的分支,氮肥企業發展煤化工具有先決條件。同時,傳統氮肥企業地處市場中心,社會配套能力強,發展煤化工具有明顯優勢。氮肥企業以氣化為龍頭、氨醇為基礎,進行合成氣深加工。他們可以利用西部資源優勢,通過相關產品多元化達到產業升級,化肥、化工相互發展,相互促進,以此有效疏導、轉移多余產能,提高經濟效益。
山東省化肥協會會長楊春升認為,氮肥行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有賴于骨干企業自身產品結構的調整。通過產品結構調整,把產能主動轉移,把過剩產能轉向高端產品、精細化工產品。
據記者了解,業內已經有企業開始主動轉型,安徽淮化集團有限公司在行業內率先淘汰落后產能,淘汰了18萬噸/年合成氨生產裝置,完成了30萬噸/年合成氨技術升級,現有合成氨產能48萬噸/年。該公司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尿素產能保持在52萬噸/年,加快技術升級換代,豐富精細化工產品鏈,開拓化工新材料。到“十二五”末,公司煤化工產業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四川化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在“十二五”期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減少對化肥生產和運營的依附,提高化工新產品在公司產品中的比例。山東聯盟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則利用煤化工資源優勢,新建5萬噸/年乙撐胺項目,向精細化工邁進。他們利用石化資源優勢,實施煤化工、石油化工一體化策略。目前,他們正籌建丁辛醇項目,進一步擴展精細化工產業鏈。
楊春升表示,如果50家大型企業拿出6萬噸的合成氨產能轉型其他產品,就消化了300萬噸合成氨、500萬噸尿素的產能,相當于2008年全國的尿素出口量。他指出,大型骨干企業拿出6萬噸的合成氨產能轉向其他產品并不難,也是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