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鹿泉市上寨村是記者“走基層”的一個聯系點。9月16日,記者在這個村遇到了村民劉軍書。他聽說我是記者,便跟我聊了起來。攀談中,他想讓記者幫個忙:“能不能向上邊呼吁呼吁,給咱農民生產一種緩釋肥力的底肥,一茬莊稼只上底肥不再追肥。”他說:“現在施肥浪費太大,尤其是追肥,連10%的作用也頂不了。”
記者手記:落后的施肥方式確實造成很大的浪費。據統計,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費國。盡管耕地面積還不到全世界總量的10%,但化肥施用量卻接近世界總量的1/3,施用強度居全球第四。而肥效的利用率卻只有30%。不但浪費了大量的煤、水、礦資源,還污染了土地、空氣和水。同時也讓效益低下的種植業收益更低。
“變化肥撒施為深施不就解決問題了嗎?”記者問。
“十幾年前也搞過‘種’肥,太費事,農民試了試就不用了。”老劉所說的“種”肥,就是在追肥時,用一個單管播肥機械,把化肥“種”到土壤里,這是一種深施方式。老劉告訴記者:“一是費勁不劃算。一畝地的收效不過千把塊,不追肥也就是減點產,小農戶真的不在乎這點收成。俺們村的收入主要是靠打工,一畝地減點產,打一兩天工就掙回來了。地荒著不好看,打點夠吃就算了。二是現在村里種地的大多是老人們,體力跟不上,累病了更不劃算。現在已經沒有人給玉米追肥了。”
記者手記:農業收益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正如農民所說:寧可耽誤種地,不能耽誤打工。打一天工能掙幾十塊,有點技術的都能掙一張百元大票,頂上一百斤糧食了。增產或減產個幾十斤對農民來說,真是無所謂。可是,如果算大賬,全國的農民都這樣想呢,那么我國將“無所謂”掉多少糧食?!老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畝小麥的投入為例,種子25元,化肥170元,澆水150元,機耕、播、收等170元,農藥20元,共計525元。化肥占投入的近三分之一。而這三分之一,大部分又浪費掉了。老劉說,浪費最嚴重的是追肥。過去老百姓一看天要下雨,就忙往地里撒化肥,以借雨水把肥滲透到地里。可是,要么雨水大了,肥被沖走,要么雨小了滲不下去。還有的時候是光打雷不下雨,化肥就白扔了。現在呢,很多人怕被雨淋感冒了,都是雨后出了太陽才去撒,這更是白扔。底肥施多了不追肥行不?也不沾。前肥后瘦,前期苗長的挺旺,到后面要秀穗用肥時,就沒了后勁,這也是浪費。他對記者說:俺也知道浪費,可是沒辦法。老劉希望,能不能生產一種緩釋肥,一次施足底肥,頂到收獲。免去追肥這個環節。
記者手記:老劉的希望就是農民的希望。目前,再靠增產來提高效益越來越難,而靠節約來增效則比較現實。
解決化肥浪費問題有沒有辦法呢?有!記者在石家莊中科涂層肥料研究所采訪了所長閆宗彪和原省農機局局長陳春風,閆所長是搞緩釋肥的。他的緩釋肥,就是在化肥表面多次涂層,制成帶有包衣的顆粒,根據農作物的需要,逐漸釋放出肥力,從種到收,一次施足底肥即可。陳春風也對記者說,這種既能施肥又能播種的機械也搞出來了。記者在青縣大鵓鴿留村看到,這種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都配比好了的跟綠豆粒大小的緩釋肥裝在既能播種又能播肥的專用機械里,在播種的同時,也把肥料播到種子下面的土壤中。這種化肥深施的做法,使肥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達到了老劉他們的“施足底肥,不用追肥”的要求。閆所長對記者說:現在緩釋肥已經搞出來好多年了,機械也有了,就是推廣難。
為什么推廣不下去呢?在上寨村采訪中,老劉告訴記者,緩釋肥的消息電視上、報紙上見的多了,說的比美國的都好,真假咱可鬧不清。廣告上說的天花亂墜,俺還是不敢買。再說了,這播肥機械又要花多少錢?老劉他們希望,緩釋肥一定要是真的,買這種機械再有個補貼就更好了。
記者手記:化肥撒施的弊端和化肥深施的好處,農民已經認識到了。如何由撒施變深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各級政府和部門要下大力氣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以典型示范讓農民眼見為實,樂意接受。二是在政策上要支持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廠家要在資金、銷售等方面給予扶持,對使用新技術的農民也要給予一定的補貼。政府要算大賬,如果化肥深施替代了撒施,這將要節約多少化肥?從而又節約多少噸煤、多少噸磷礦、多少噸水?又能減少多少大氣和水的污染?三是政府有關部門一定要替農民把住質量關,保證緩釋肥是真的,保證專用機械是耐用的。這也是推廣中難度最大、農民最擔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