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我國產糧大省調查發現,化肥的施用對近年來糧食增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讓部分農民患上“化肥依賴癥”,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業內人士指出,化肥過量施用將帶來土壤品質退化、糧食減產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種越“瘦”,危及糧食安全,已經開始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經濟參考報》)
有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總量占世界總量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農藥的總量卻分別占世界的35%和20%。單位面積化學農藥的平均用量比世界水平高2.5~5倍。
農民種地,是不是非得用化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通過試驗,用牛糞代替化肥,用物理殺蟲法代替殺蟲劑,實現了生態修復,實現了高產。但問題是,蔣高明修復生態用了三年時間,而且前兩年的收成并不好。
要靠生態修復來擺脫“化肥依賴癥”,還面臨著三個現實難題,一是不是所有農民都有蔣高明的技術、耐心和決心;二是目前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并沒有真正體現出“精耕細作”農業的價值。三是生態農業必須堅持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要讓農民普遍接受這樣的生態方式,短期內還有一定難度。
市場經濟下,要真正將生態農業推廣開來,還必須堅持市場經濟的邏輯。市場經濟的邏輯,就是要保證農民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純收入比目前“化肥依賴癥”下的農業生產收入高。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增加生態農業補貼;二是要用有機農產品的價格來引導農民搞生態農業,提高其積極性;三是要加強監管,增強有機農產品的公信力。為了農業本身,為了生態環境,為了子孫后代,化肥越用越多,黑土越種越“瘦”,這種惡性循環不能再繼續了。但如何終止這種惡性循環,不能只將希望寄托在農民的自覺上,還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綜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