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化肥來保證糧食產量
據了解,上世紀60年代以前,中國基本依靠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化肥的施用量很低,作物產量也非常低。從60年代起,中國才開始發展氮、磷小化肥,同時進口氮肥。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巨曉棠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化肥本身是好東西,在中國,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30%至50%。中國土地肥力普遍偏低,復種指數偏高,全國平均一塊地要種一季半的作物,不像大部分西方國家一年只種一季。這種情況下,土壤本身的肥力滿足不了作物對養分的要求,必須施用化肥,否則產量達不到目標。
巨曉棠認為,一些農民出現“化肥依賴癥”,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提高后,作物種植變得簡單粗放,不像過去那樣靠精耕細作。有的農民認為種上莊稼、灑上化肥就可以外出打工,完全依賴化肥來保證糧食產量。
然而,化肥對農作物增產的作用是有限的。據《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一書作者黃宗智的分析,20世紀后半期廣為稱道的“綠色革命”(主要是科學選種與使用化肥),其糧食年增長率充其量只不過2%至3%,要20多年到30多年才能把產量提高1倍。
巨曉棠認為,“化肥依賴癥”在一定程度上是錯誤的,因為農作物生產是系統工程,包括耕作、植保、灌水等,施用化肥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要實現農業的產量目標和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必須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的管理,單純依賴化肥很難實現增產和高產。
總量偏高 蔬果尤其嚴重
我國現在每年的化肥使用量是5400多萬噸,主要包括氮肥、磷肥和鉀肥,其中氮肥使用量大約為3300多萬噸。2009年,中國每公頃土地的化肥使用量為341公斤,高于世界其他國家的水平。
“我國化肥使用總量存在過量的問題。”巨曉棠說,各地塊之間的差異也很大,1/3的地塊過量,1/3的地塊合理,1/3的地塊不足。中東部比西北、西南、東北地區要高,特別在華北、長江中下游這些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高的地區,化肥施用量很高。
巨曉棠說,從作物種類來看,化肥過量使用集中在蔬菜和果樹,占總肥料用量的比重高,比如蔬菜的氮肥施用量占到20%以上。
日前有媒體報道,在有著中國“菜籃子”之稱的山東壽光,由于常年種植、連年耕作,蔬菜大棚種植模式的化肥投入量為全國平均值的4倍。
巨曉棠認為,化肥使用過量的主要問題是污染水體和大氣。過量的氮磷大部分都流到水體中,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氨的排放造成大氣污染,氧化亞氮的排放引起溫室效應。這是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將增加很多的社會成本。
對于農產品品質來說,巨曉棠認為,化肥過量使用的影響不大,主要會造成葉菜類的硝酸鹽的累積。化肥使用過多還容易增加農作物的病蟲害,從而加大了農藥的使用量,導致更多的農藥殘留。
氮肥施用量可減三成
巨曉棠認為,保證農產品供給,化肥施用不能避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只適合少部分的農產品,大部分還是得通過常規農業供給。關鍵的問題是怎樣合理施肥、保證產量并降低環境污染。
“首先不濫用化肥,再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巨曉棠就此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化肥要與有機肥(包括人畜糞便和作物秸稈)結合,有機肥替代一部分化肥,可以改善土壤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根據目標產量施肥,用簡單的方法確定施肥量,實現總量控制。
三是化肥改性,通過在化肥中添加國外普遍使用的“硝化抑制劑”,將原來的速效性肥料改造成穩定性肥料,可以在保證產量的基礎上提高氮肥利用率,顯著降低氧化亞氮排放和硝酸鹽污染。如果將來把硝化抑制劑用到大部分的氮肥中去,氧化亞氮的減排效果可以達到70%。
據巨曉棠的估算,中國的氮肥使用量總量可以減少30%,保持在2300至2500萬噸之間,這樣糧食生產不會受到大的影響,而環境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農業部7月初召開的全國土肥工作會議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大力推進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施肥面積覆蓋率達到60%,整村、整鄉、整縣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到戶到田;優化肥料資源配置,因地制宜示范推廣新型肥料;改進施肥方式方法。力爭肥料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力爭畜禽糞便等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秸稈還田率提高10個百分點,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