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我國產糧大省黑龍江、吉林等地調查發現,化肥的施用對近年來糧食增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讓部分農民患上“化肥依賴癥”,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化肥使用總量過高,化肥過量施用將帶來土壤品質性質退化、糧食減產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種越“瘦”,危及糧食安全,已經開始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8月15日《經濟參考報》)
中國是農業大國,亦是糧食需求大國,人口增長速度和耕地面積萎縮速度同樣令人關切,凡與糧食安全相關的話題,不單是中國人自己擔心,也會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
一直以來,世界上對中國抱有各種心態的人們都或多或少地拿“中國威脅論”做文章,通常的手法有二;其一是中國經濟持續多年保持高速發展,以歐美經濟發展的過往經驗看,歷史上一國經濟發展之后,為了保持發展的速度和勁頭必然會通過武力擴張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其二,中國人口的膨脹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糧食需求增大,對全球糧食市場造成威脅。
“中國威脅論”的子虛烏有雖然可笑,但能夠證明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評判未必都是客觀和公正的。中國真實情況是,強大的經濟自我調整功能以及農業政策大方向的正確實施可以輕而易舉地駁斥那些擔心都是多余和不必要的。在中國連續經歷了七年糧食豐收之后,正在有望實現連續第八年的糧食豐收。中國農業在有效政策推動下,既盡可能地保障了本國農民的利益,也達到了糧食安全的目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因此會對任何國家和地區造成所謂的“威脅”。
實際上,中國對糧食安全方面的理解如果僅在保障人口供給上,保障國民基本營養攝取需求和糧食深加工貿易方面,顯然還是不夠的。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價值判斷標準面前,糧食安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已經超越了糧食本身的價值,近年來,輿論普遍關心的種業安全和轉基因作物的種植,不只是中國一國所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都需要面對科學本身的悖論——面對“雙刃劍”的功能,人類的選擇是尊重科學考慮人類的長遠利益,還是只為眼前利益迷惑而放棄良知。
關于化肥問題,隨便詢問中國廣袤土地上任何一個在地里耕作的農民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早在1990年代,農民就已經開始認識到連續多年使用化肥的負面效應——土壤品質性質退化、糧食減產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就連糧食、果蔬基本口味都發生了變化,導致農民自己吃的作物全部都是使用傳統的農家肥。不愿意放棄對化肥的使用導致了“化肥依賴癥”的愈演愈烈,看似土地、作物對化肥的依賴,實則是人對化肥的依賴。
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進一步躍升的瓶頸,被全體國民深惡痛絕的食品安全問題,客觀上說就是國民短視思維的反映。在短時間內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就是,不顧任何風險,通過違反法律和道德、犧牲他人利益做想要做的事情。中國農業雖然保住了“坐七望八”的糧食豐收預期,卻一年接一年地在“化肥依賴癥”上重蹈覆轍,由此帶來的潛在危險已然是成倍增加。糧食安全的命題看似完成,卻預留了一個無比巨大的“蟻穴”只待時機一到,大堤一潰千里。
“化肥依賴癥”引發的糧食安全思考與中國水利引發的農業生產命題同樣重要,一旦問題爆發,導致的結果對中國農業來說都可能是致命的。農業水利被列為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內容,是多年的水利設施不到位已經開始有負面效應出現。化肥問題是不是可能在今后的相關文件上出臺也未可知,農業問題無小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威脅到糧食安全,化肥問題的再次提出證明了整個農業生產環節中,從政策制定者到農業科研人員再到農民,包括所有糧食消費者都沒有認真地思考和對待糧食安全問題的施肥層面怎樣做才是“持續發展”的正確做法,整個民族的短視才可能導致農業化肥問題成為一個“世紀難題”。在農業高產幾乎是整個國家強烈的共識面前,沒人敢質疑,也沒有懷疑現有目標還有哪些副作用存在,是否會影響未來——類似于“化肥依賴癥”的問題還有很多,該是對中國農業發展目標重新檢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