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國大部分玉米制種地區氣候基本適宜,玉米種子獲得中等偏上的收成。2005年迎來了又一個貨源充足的買方市場。
新種加庫存迎來買方市場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2004年雜交玉米制種面積375萬畝,產種量9.7億公斤,加上庫存2.8億公斤,2005年實際可供種量12.5億公斤,按全國播種玉米3.6億畝計算,需要種子9.2億公斤,全國至少富余種子3.3億公斤。
據筆者在玉米制種主產區調查估算,雜交玉米實際制種面積和產種量要大于此數。一是有些地區隱報或少報制種面積。某種子站負責人告知,綜合縣市報來制種面積時,一般要壓縮10%~15%。二是比較大的種子公司普遍壓庫。少的有一兩千萬公斤,多的四五千萬公斤。三是無證制種現象相當普遍,有公司也有個人。
2005年顯然又是一個艱難的買方市場。春播區營銷高峰期將延遲至3月中下旬,夏播區將延遲至5月中下旬,而種子價格又將隨時間而變化,對于那些資金緊缺、依靠貸款過日子的種子企業來說,在資金運作和營銷策略上無疑又是一次嚴重的考驗。
種子價格相差懸殊
《種子法》施行后,種子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現代化種子企業重視種子質量,規范種子包裝,加大宣傳力度,增加了經銷成本。擁有自主產權的新品種,具備經營的獨占性,一般價位比普通品種要高出2~3倍或更多。據筆者市場調查,不同種子價格相差十分懸殊,每公斤種子從2元到20元不等。隨著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農民購種有一種盲目求新求優心理,國審的、新審的、品牌的、高產的、優質的、有品種權保護的,農民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即使是價格特別高,總是受到青睞并成為搶手貨。大路品種銷路受到影響。
“返利”策略影響優次種銷售
經過多年種子過剩造成的買方市場,許多大公司改變了營銷策略,普遍采用一種所謂的“返利”措施,即大公司要留給經銷商一定的利潤空間。過去幾年一般每公斤返利在0.4~0.8元,如今玉米種子數量明顯過剩,大公司不得不加大返利空間。據初步了解,每公斤玉米種子返利增加到1~2元,個別品種高達2.4~3.0元,給以繁種為主的大公司增加很大壓力。中間商和代銷戶很樂意銷售那些返利多的品種,即使這個品種并不十分優秀;相反,如果返利比較少,誰也不愿花費力氣營銷,即使是優良品種。
這就形成了優種不一定多銷,次種也可能短缺的局面,迫使那些繁種企業給代銷商不斷地擴大利潤空間,但對那些制種產量偏低、無知識產權保護的大路品種,因為“返利”空間很小,市場銷售可能出現大滑坡,也將迅速減少面積。
假冒品種沖擊市場。隨著種子市場的逐步放開,市場主體增多,市場競爭激烈,種子商品的利潤空間被擠壓。不過,由于《種子法》規定中間商或經銷店只能營銷已經分裝的種子。從大公司批發來的種子,包裝標準,印刷精美,還標出品種、品牌、商標、公司名稱、地點和電話,以及標簽或信用卡,農民也不會去購買散裝種子而負后顧之憂。所以偽劣種子進入市場也沒有銷路。
業界人士把今天種子市場形勢形容為:盜竊式育種、壓寶式生產、蒙騙式營銷。種子市場很大程度上屬于無序競爭,盲目生產,供銷失衡,行政部門失去調控駕馭能力。只有在市場管理逐步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種子企業發展壯大之后,種子市場競爭才可能從淺層次產品和價格打拼逐步實現科學育種、依法制種、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