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農藥工業形成了包括科研開發、原藥生產和制劑加工、原材料及中間體配套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現有農藥生產企業1800多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500多家,全行業從業人員達16萬人。
產量大幅提升到2009年,我國農藥產量達到226.2萬噸,可生產600多個品種,常年生產300多個品種。2009年農藥工業實現現價總產值1320.3億元,實現銷售產值1280.4億元。2010年1~8月累計農藥產量178萬噸,同比增長19.7%,現價工業總產值為1096.8億元,現價銷售產值1056億元,1~8月利潤總額61億元。目前我國已成為農藥生產大國,產量處于世界前列。
高毒、高殘留品種替代顯著“十一五”期間,我國實施了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替代,并增加了一批高效、低殘留農藥品種,使得農藥產品結構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高毒、高殘留品種的產量已降至農藥總產量的5%以下。
技術創新取得好成績實現了我國農藥開發由仿制為主到仿、創結合的轉變,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建成了南、北兩個國家農藥創制中心,建立了良好實驗室規范和標準操作規程,應用組合化學等高新技術方法,初步形成了化學合成、生物篩選、安全評價和工程化開發的創制體系。近年來,創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新品種并取得了國內外專利,30個創制品種進入了國內外市場,累計推廣面積2.2億畝,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此外,主導品種和中間體綠色生產工藝開發、生產裝備的集成化和大型化、工藝控制自動化、水基化劑型加工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已成功應用于農藥工業化生產,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農藥安全性評價GLP體系建設進展較快,已開始國際互認工作。
質量穩步提高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吡蟲啉、溴氰菊酯、多菌靈、甲霜靈、三唑酮、草甘膦等,我國強制執行的200多個國家或行業標準,均采用或等同國際標準。國家檢測合格率在93%~95%,其中大中型企業產品合格率為100%,涌現出了一批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其中草甘膦、吡蟲啉、擬除蟲菊酯殺蟲劑、乙草胺和百草枯等,榮獲中國名牌產品殊榮。
農藥管理實現法制化和國際化《農藥管理條例》和與之配套的部門規章,以及各種技術規范和標準的頒布實施,使農藥管理實現了法制化管理,國家打擊假冒偽劣農藥的力度加大,農藥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農藥企業準入門檻不斷提高,新建農藥生產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同時隨著環保、安全的要求日益嚴格,以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推動了農藥企業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我國尚無1家農藥生產企業銷售額過10億元,而到2008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農藥大型企業集團已有11家。我國農藥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等省,其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農藥工業產值占全國的70%以上,江蘇省占全國的42%。
出口結構得到改善2009年農藥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7.5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10.8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達14.2億美元;2010年1~8月出口農藥39.7萬噸,出口金額11.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順差為8.4億美元。我國農藥出口在傳統亞洲市場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北美、歐洲和非洲等市場的開拓力度,在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市場大幅上升,南美、東歐等新市場開拓取得較快進展,出口國家現已基本覆蓋了全球農藥市場。
長期以來,農藥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原藥產品為主,近年來高附加值農藥制劑產品的出口量增加較多,并開始進入歐美等高端市場。
殺蟲劑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2009年,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產量分別占總產量的35.2%、10.6%和36.1%。與此同時,在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產品中,高效、安全、環境友好型新品種所占比例也得到了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