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藥肥市場曾經火爆一時,豐厚的利潤使得眾多企業趨之若鶩,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已有30多種藥肥產品參與競爭。
然而,今年農藥市場整體萎靡,藥肥行情也不樂觀,多家公司銷量明顯下降。有業內人士估計,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藥肥銷量下降超過兩成。同時,不少農戶也開始掂量:施用藥肥跟傳統的施肥噴藥相比,究竟合不合算?
適宜水稻大戶使用
藥肥,即通過特定的生產工藝,將農藥與肥料有機地加工到一起的產品。其具有節省人工的優點,已被廣泛認可。廣東汕頭水稻種植大戶馬四弟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他種植有4100畝水稻,施用藥肥已經有好幾年,節約了不少人工成本。
不少業內人士介紹,2006至2008年這段時間,是藥肥發展的“黃金時期”,市場一下子涌現出幾十個產品,而且銷量成倍增加。
據了解,目前在市場上比較熱銷的藥肥品牌有金稻龍、撒成金、稻穗寶、迅之星等。其中,廣西樂土公司的”金稻龍“藥肥在2007年的銷售額就超過兩個億,廣西田園生化的“撒成金”藥肥,去年的銷量也高達2萬噸。而惠州中迅化工有限公司的“迅之星”藥肥,在2008年的銷售量同樣高達2萬噸。
然而,經歷了前兩年的火爆,藥肥市場今年整體陷入低迷。
記者了解到,今年藥肥銷量普遍下滑,與去年相比下降兩成之多。年銷售量曾高達6千噸的某品牌藥肥,今年下降三成左右,江門農資經銷商林宏波表示,今年的藥肥銷售至少同比減少三成。而湛江市春江生物化學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經理介紹,目前整個藥肥市場行情都是一片冷清。
而且,不少農民也開始精打細算:使用藥肥究竟合不合算?
據悉,目前藥肥產品主要還是施用于水稻上。臺山水口鎮水稻種植戶歐世斌在連續兩年使用藥肥后,今年選擇了放棄。“省工倒是真的,但太貴了,根本就不劃算。”歐世斌算了一筆賬,使用藥肥,平均一畝地就要用1包(30-35元),與傳統的施肥和噴藥相比,一畝地足足多了10元左右。
連州市西岸鎮水稻種植戶唐分志也認為,藥肥的性價比其實并不高。“只是在除草上有用,其他功效并不明顯。老草也除不去,要另外買農藥噴蟲,后期還要追加肥料,算起來并不著數。”
有業內人士介紹,使用藥肥究竟劃不劃算,關鍵要看水稻的種植面積。“如果一下種植幾千畝,使用藥肥節省下來的人工成本當然高。但如果僅僅種了十幾畝,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一位農資經銷商說。
推廣前景不被看好
其實,在不少農資經銷商看來,藥肥的市場前景也并不值得抱以太多期待。
新興縣新江農資服務部經理黎澤文認為,藥肥的使用方法與農民的習慣有些格格不入。他介紹,以金稻龍返青除草藥肥為例,其使用方法是在插秧或拋秧后7天后施用一次,每畝用量5-7公斤,施后保持3-5厘米的水層5-7天,這期間只能續灌水不能排水。但是必須要注意不能讓水淹沒苗心,以免發生藥害,如果秧苗弱小,容易被水淹的可推遲兩天再施用。而一般農民水稻施肥用有機肥、磷化肥作基肥,鉀肥主要作分蘗肥,采用多次勻施的方法。而在除草上,農民一般是把稻田水排干了,再噴藥。
“因此,藥肥與農民傳統的施肥與噴藥習慣相去甚遠,若運用不當,反而提高了成本。”黎澤文說。
英德沙口鎮農資商李陽團也表示,對普通種植戶來說,藥肥性價比不高。“一包20斤賣30元以上,效果一般。大部分農民施肥和噴藥時間不一致,用過藥肥后還要用其他肥。藥肥就最多能頂個除草劑的用途。”
一些專家對藥肥市場也不看好。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福良告訴記者,藥肥以粉劑或水劑的方式存在尚有可能,但根本無法以液劑的方式存在,使用范圍明顯狹隘。
他還認為,藥肥存在兩大明顯缺點,一,肥料和農藥在使用時間上并不同步,施肥時不一定要噴藥,噴藥時并不需要施肥;二,農作物的種植都是肥料的用量比農藥大很多,一畝地需要20斤左右的肥料,對農藥的需求則可能只有200克。比例上的差距,必然導致藥肥功效不大。
同時,藥肥生產缺少行業標準,導致假貨、次貨橫行,也對市場造成了不小沖擊。
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韋杰表示,目前市場上有太多不同品牌的藥肥,其中很多產品根本就沒有齊備的“三證”,屬于假冒偽劣產品,不少投機商甚至用肥料隨便加入一包農藥,就當藥肥銷售,令農民對藥肥的印象大打折扣。
記者了解到,根據《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和《農藥管理條例》規定,藥肥產品必須按規定申請農藥登記,提供農藥樣品,經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發給農藥臨時登記證后,方可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田間試驗、示范、試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