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于“必和必拓”的關注超越了鉀鹽業、礦產業,甚至引來一些財經和資本運作機構介入其中,行業對一些媒體報道的專業性提出質疑。有人提出,鉀肥行業外的媒體顯現炒作痕跡,一些所謂的專家對國內資源量和供給量也并不清晰。也許,作為行業內媒體應當對一些基本常識做一些澄清,這也正是發出化肥行業特別是鉀肥行業自己聲音的時候。
目前中國鉀肥需求接近1000萬噸,2009年需求下降后,約為600萬噸左右,供給來源于國內生產、國際采購協議、邊境小額貿易三大路徑。2009年以來,經過升級改造,包括鹽湖鉀肥、國投新疆在內的國內產能已近400萬噸,占市場消費量的50%左右;2009年,我國進口氯化鉀198.3萬噸實物量,占國內需求供給的33%左右,其中采取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數量為114.4萬噸,占需求量的20%左右。顯然,中國鉀肥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已經有所改變。
行業認為,“必和必拓”收購PCS后將控制價格還做不到。其一,BPC、IPC、ICL多家供應商達成的“默契”,尚無法抗衡,“必和必拓”從PCS孤立出去更無法做到。較之而言,倒是2010年握有中國市場100萬噸定單的BPC、持有其50%的股份的烏拉爾鉀肥公司,與俄羅斯最大的鉀鹽生產商歇爾維尼特鉀肥公司的合并案,更讓中國這個需求市場充滿猜想。
當然,“必和必拓”的惡意收購引人警惕,然而,圍繞中國的資源整合、世界資源格局重新部署的趨勢,讓“必和必拓”并非那么坦然。中石化收購康菲石油在加權益、中國鋁業進軍澳大利亞奧魯昆鋁土礦資源開發項目等等中國資源戰略,也讓世界礦業巨頭開始恐慌。
特別是2009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紛紛出臺政策,助力企業“走出去”開發境外鉀肥資源。云天化集團、中國水電礦業公司、中農集團、四川開元集團、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國際合作公司等已分別在老撾、加拿大、烏茲別克斯坦、剛果(布)等國進行鉀鹽礦產的勘探和開發,對增加我國鉀資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預計,在未來10年,中國僅境外產能將超過1000萬噸。
雖然中國用自己的方式,撼動了嚙合緊密的資源“輪盤”向需求市場傾斜,但是中國依然是一個泥足巨人。但是,總體來看,開發鉀礦存在一定的風險,且難度非常大。成功布控后、千萬噸以上的產能釋放,使艱難“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將繼續征戰于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如何與國際競爭、與同族競爭,仍是一門必修課。在未來目標市場的開拓上,中國企業應相互謀求共同點和平衡點,學會與同族、乃至世界共舞。否則,在國際舞臺上,“必和必拓”將永遠是一個攪局者。作者: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