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要再出現2008年那樣的瘋漲了!”近日,一條加拿大鉀肥公司被收購的新聞引起鐘先生的注意。他在廣州做了近30年的農資生意,熟知鉀肥基本靠進口。一旦外企聯合起來,進口鉀肥就會漲價,這對他的生意很不利。
鐘先生的擔憂不無道理。8月18日,全球第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向全球最大的鉀肥出產商Potash發起收購,但遭拒絕。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業內人士開始認識到,隨著鉀礦進一步向少數寡頭集中,進口依存度超過50%的中國或將逐步喪失定價權,鉀肥最終淪為另一個鐵礦石,中國農業勢必陷進高價鉀肥困局。
□局勢
鉀肥生產日趨集中
“不僅是鉀肥,整個化肥市場目前都是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鐘先生告訴記者,但行業正從金融危機中逐步恢復過來。
不過,必和必拓看中的顯然并不僅是眼前利益。其鉀鹽版圖早已布局:1月28日,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阿薩巴斯卡鉀鹽有限公司,從而獲得超過一萬平方公里的開采權。另外,它在埃塞俄比亞還擁有17000平方公里鉀鹽開采權。
礦業巨頭為何如此鐘情于鉀鹽?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廖宗文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鉀肥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在生產化肥的三個主要元素里,氮、磷從其它加工轉化過來,來源較為多樣化;只有鉀來自鉀鹽,而鉀鹽又基本只存在于鉀鹽礦,相對氮磷較為稀少和較難再生。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鉀肥生產日趨集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工行業分析師昨日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鉀肥生產企業本來就比較集中,且集中度正逐步提高。在必和必拓收購Potash之際,俄羅斯兩大鉀肥巨頭烏拉爾鉀肥公司(Uralkali)和西利維尼特鉀肥公司(Silvinit)正謀求合并,一旦成功,將形成一家擁有1150萬噸鉀肥產能的生產商,產能僅次于加拿大鉀肥公司。
“俄羅斯的整合可能會使卡特爾目前占全球產量的55%比重升至62%。”瑞銀的一份報告指出。
事實上,全球鉀肥的整合還不止這兩樁。必和必拓的競爭對手淡水河谷也早已介入鉀肥領域。去年,淡水河谷就以8.5億美元從力拓手中購得其鉀肥資產。今年,淡水河谷以38億美元現金收購了全球最大的油籽加工商邦吉(BungeLimited)在巴西的肥料礦產事業。
瑞銀報告還提到,西利維尼特鉀肥公司所有權發生變動后,很可能會加入BPC。隨著西利維尼特鉀肥公司的加入,BPC的出口市場份額將從29%增至44%,而與Canpotex加起來所占的份額約為64%。這就可能使BPC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特別是在鉀肥需求強勁而全球庫存水平不高的時期。
“生產層面的整合和進一步集中對中國等進口商肯定不利,生產商越少越容易形成某些價格或產量上的‘秘密協議’,在對進口商的談判上更具有話語權。”上述分析師稱。
□影響
下一個鐵礦石?
在廖宗文看來,對中國而言,無論是必和必拓還是Potash,都不是省油的燈,都是謀求最大利潤,所以收購成功與否并不關鍵。他看到的積極的一點是,在媒體的呼吁下,中國各界開始重視鉀肥的安全。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對化肥的需求無疑是巨大的,其中鉀肥需求約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但中國又是鉀鹽疲乏國家,進口額占消費總量比重超過50%。
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統計:2008年中國鉀鹽表觀消費量為588.2萬噸、鉀肥為517.2萬噸,其中國產鉀鹽277.5萬噸、進口鉀鹽324.9萬噸、出口鉀鹽14.2萬噸。進口鉀鹽約占國內鉀鹽表觀消費量的55%(2007年對外依賴度一度創紀錄達71.8%),實際需求量與國內產量之間的缺口已經達到770萬噸。
從供應面看,全球鉀鹽資源量雖充足,但集中在少數國家,僅加拿大就占了全球53%的資源量。我國目前發現總儲量僅10億噸,不到世界總儲量的1%,年產量也只占全球1.6%。而2010年,中國的鉀肥進口量將大部分來自白俄羅斯和加拿大。
“鉀肥,希望不要成為下一個鐵礦石。”接受南方日報采訪的眾多人士都表達了相似的擔憂。兩者何其相似。鐵礦石方面,中國自產礦石不足,一半以上需大量進口,而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控制著鐵礦石海運商業量的70%以上。此外,兩者同樣需要進口談判,同樣存在協議和市場價格的“雙軌制”,和存于中國內部的“壟斷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