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碳”一詞已經成為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在全國上下是掀起了一股低碳風暴。那么,作為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農藥、肥料等農資產品,又是怎樣與低碳相結合的呢?中港泰富(北京)高科技有限公司王劍長期從事農資行業,對低碳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記者:現在“低碳”幾乎成為了大家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您是怎么理解的?
王劍:當前,為擺脫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普遍希望通過低碳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來增加就業和復蘇經濟,因此使世界經濟有可能呈現出愈益明顯的“低碳化”趨勢。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正在加速向“低碳化”方向調整;“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動力車,核能、風能、太陽能、可再生生物能、清潔煤等替代能源,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都成為重點研發的產業領域。發達國家極力推出低碳技術和產品標準,爭奪全球低碳經濟領域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搶占未來經濟戰略制高點,期望借此實現在低碳經濟時代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主導權。我們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的生產也要講“低碳”,使用環保肥料,也是響應國家提出帶的經濟轉型戰略思想
記者:作為從事農資領域的資深人士,您認為應該如何把“低碳”和產業結合?
王劍:2000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報道,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6.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7%,其中農業排放的甲烷和二氧化氮就分別占全國總量的50%和92%。
過剩的化肥生產與施用是我國農業喪失碳匯作用而成為碳源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碳通過光合作用被作物吸收,再埋到地下。農業不光不排放碳,而且還固定碳。然而,這樣的碳匯作用在過量使用化肥后被破壞了,使得整個農業排放性質改變,由碳匯變為碳源。過量施用化肥所產生的氮氧化物每公斤對增溫的影響大約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化肥過量生產中使用的煤炭等化石燃料所產生的大量排放也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2007年,我國氮肥產量達到4200萬噸純氮。據中國農業大學有關人員的研究,每年我國氮肥生產耗能達到1億噸標準煤,在能源開采和氮肥加工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相當于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再加上施用氮肥的排放量,氮肥共排放了約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扣除氮肥施用作物增產所固定的0.7億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凈排放量達4.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數量相當巨大。
因此,化肥行業需要在調整研發方向,加快技術創新,改善產品結構上下大力氣。
記者: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您認為哪些方面容易重點突破?
王劍:只要我們扎實做好基礎性研究,有許多技術可以實現突破。例如,隨著低碳時代來臨,加快磷肥產業技術進步已迫在眉睫。我國應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磷礦,開發節能、高效、低碳的新型磷肥,其中無酸磷肥將成為磷肥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磷礦資源的80%以上用于磷肥生產,如何高效利用總量占絕大多數的中低品位磷礦資源,關系到我國磷資源戰略全局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統磷肥生產可分為兩類技術體系,一個是以酸分解技術生產水溶性磷肥,包括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硝酸磷肥、磷酸銨等,其產量占磷肥總產量的90%以上;另一個是以熱分解技術生產枸溶性磷肥,如鈣鎂磷肥、鋼渣磷肥、脫氟磷肥等。前者施入土壤后很快溶解,隨著雨水進入水體,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鈣鎂磷肥等由于水溶性差,肥效慢,并且易與土壤中的鋁、鐵、錳離子結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導致磷肥利用率進一步降低。目前這兩種生產技術不僅耗酸高、耗能高,而且對磷礦品位和雜質的要求較高,生產中還會產生氣、固、液污染。在能源供應緊張、環境問題日益受關注的形勢下,開發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降低水溶性磷流失風險、防止污染的新型產品,已成為磷肥產業技術革命的重要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