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開年,氮肥行業就頗為熱鬧。1月28日,河北省最大的氮肥企業河北正元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河北陽煤正元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第一大股東;3月9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國內最大氮肥生產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最近,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在和多家氮肥企業洽談收購事宜……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韓紅梅形容:氮肥行業就像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
新建和破產同時上演
目前,雖然我國氮肥產能嚴重過剩,但是產能增加的發展勢頭卻絲毫沒有減退。
據了解,擴產主力軍主要有這樣幾路:
傳統化肥企業。一批有改造能力的氮肥企業上馬技改項目。如去年江蘇靈谷化工有限公司年產45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技改擴能項目建成,多噴嘴水煤漿氣化技術可使尿素生產成本下降30%。宜化、云天化、中國石油、中化等氮肥大企業不但在本地擴產,而且紛紛進軍新疆、內蒙古、寧夏等煤炭與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大型化肥裝置。
能源企業。一些大型電力公司如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也開始涉足化肥,快馬加鞭地在資源地區上馬化肥項目。此外,煤炭和鋼鐵企業也正在建設大型氮肥裝置,如黑龍江龍煤集團與遼寧北臺鋼鐵集團共同投資建造的60萬噸合成氨、104萬噸尿素裝置。
韓紅梅告訴CCIN記者,2009年投產的9套規模以上氮肥裝置產能合計為合成氨250萬噸、尿素383萬噸。目前正在建設、即將于2010~2011年投產的9套規模以上氮肥裝置產能合計為合成氨308萬噸、尿素499萬噸。預計2010年全年尿素產能將達6700萬噸,而國內總需求量預計在5200萬噸左右,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將進一步加劇。
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后,必然會有化肥企業退市。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介紹說,山東省諸城良豐、濰坊金星兩個尿素廠,煙臺金海、棗莊普利、日照富民、莒縣銀豐4個碳銨廠過去兩年里已先后退出化肥行業。另據了解,曾在華北地區小有名氣的河北張家口一家中型尿素企業也在去年悄悄關門。今后的一段時間里,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生存危機。
兼并重組速度加快
除了新建項目,大化肥企業對外擴產的重要手段還有兼并重組。宜化在內蒙古、河北等地兼并了一批中小化肥企業,包括河北景縣化肥廠、河南興華化工有限公司等,目前正在和寧夏豐友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大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氮肥企業洽談收購事宜。中化在山東、山西等地收購一些氮肥企業。晉煤、陽煤集團等無煙煤企業也在全國范圍內對氮肥企業開展了大規模的兼并。通過兼并重組,化肥行業將誕生一批數百萬至千萬噸級的企業集團。如宜化尿素的規模已在540萬噸左右,晉煤則達到739萬噸。
并不是經營差的企業被兼并,經營好的企業也面臨被兼并重組的局面。河北陽煤正元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立軍,是被陽煤集團控股前該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也是由他一手創立的。“化工行業,資源為王。與陽煤合作很好地解決了原料供應和后備資金不足的問題。”張立軍感慨道,山西的無煙煤是眾多化肥企業的原料,適合生產化肥。2009年,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和小煤礦整改的力度非常大,很多小煤礦都處于關閉停產狀態,鄉鎮煤礦產能降幅較大,煤炭產量大幅下滑,煤炭資源供應能力大幅下降,現在貨源相當緊缺。掌握資源的陽煤集團開始大規模向下游發展。張立軍表示,正元集團從1992年創業發展,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資源對他們越來越重要,如今誰有資源誰才能成大業。
面對資源為王的現實,一些原本經營良好、單打獨斗的中小氮肥企業不得不考慮依傍煤炭集團,以爭取穩定的煤炭供應。今年1月初,華北地區的一場罕見大雪可把河北省東光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治河急壞了,當時該廠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原料煤告急。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河北陽煤正元、陽煤深州化肥有限公司、晉煤金石化工集團由于與煤炭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煤的儲量可滿足一個月的生產用量,所以道路交通受阻未對其生產造成較大影響。據了解,這次大雪之后,一直無意和煤企“聯姻”的東光化工也開始尋求和煤企的合作。
業內人士提出質疑
“資源地建大型化肥裝置、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淘汰落后都是趨勢性的結構調整,我們做‘九五’規劃時就預測到這種情況,但是比預計的還是來得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肥處處長李志堅告訴CCIN記者,“九五”末還有800多家合成氨企業,現在“十一五”末就剩496家了。10年少了幾百家合成氨企業。再過10年,可能還得少幾百家,估計將來會到200家或100家以內。
李志堅認為,按照我國的國土面積和工業化水平,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資本運營方法,在全國形成幾十個大型化肥集團、200家工廠就足夠了。北美就七八個企業集團和40個大型的合成氨工廠。歐洲也很少。他指出,國內小化肥企業將越來越難生存,品牌、營銷等都沒有辦法做。我國目前近500個像“小蘿卜頭”一樣的合成氨企業肯定會有很多要被重組或淘汰。“肯定是這樣的趨勢,因為國際上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李志堅表示。
為什么這種洗牌會比預計來得晚呢?李志堅解釋說,我國化肥消費量的增長比他們預想得要快。1999年,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曾預測:到2005年,氮肥年產量將在2740萬噸左右。到2010年,將在2960萬噸左右。但實際上,到2009年末,氮肥的產量已將近3800萬噸。“需求快速增長,所以結構調整的步伐就慢了,有些落后產能淘汰的速度也就慢了。”
但業內也有人對目前國內氮肥企業的兼并重組提出了質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出對煤企、電企大規模涉足化肥的擔心。這位人士指出,能源企業往下延伸產業鏈不見得是好事。電力企業做化肥的目的并不指著從化肥這里贏得利潤,而是為了占有煤資源,為了把企業的規模做大。而地方政府也不愿意資源外流,一味強調資源就地轉化百分比。這樣的企業既有煤又有電,做化肥可以不計成本,一旦建成投產,對氮肥市場的沖擊是很大的,把行業里真正想做氮肥的企業搞得很苦。
煤炭集團大舉進軍化肥行業同樣影響了市場的正常發展。該業內人士分析說,比如某煤炭集團兼并了山東的某個氮肥廠,該廠兼并前是虧損的,虧損原因正是原料煤炭價格高,煤炭價格達到1300元/噸造成沒有競爭力。而煤炭集團加入以后,煤炭價格下來了,可能1100元/噸,該廠立刻就能盈利了。盈利的原因并不是靠技術進步,而是靠能夠拿到低價格的原料煤炭。“對于煤炭集團來說,賣1300元/噸與1100元/噸幾乎沒有區別,因為成本很低,反正原料價格沒有誰可以與之競爭。這種不公平競爭對其他企業來說是災難。”
“現在原料價格在化肥競爭中處于核心地位。無煙塊煤太貴,化肥的利潤全被原料吃掉了。”上述那位業內人士顯得有些不平。他告訴CCIN記者,氮肥的原料煤炭中有70%~80%是無煙塊煤,就因為其是氮肥原料,所以價格一直在漲。“氮肥要擺脫對無煙塊煤的依賴,喊了十幾年了,非無煙塊煤的比重才增長了不到10%,增長的速度很緩慢。如果把化肥的原料煤中50%調成低質煤等其他煤種,比如和電煤一樣,氮肥企業就能有效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