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氣頭化肥企業都在為氣改煤而犯愁。倒退一些年,一些化肥企業也曾經為油改煤、煤改氣犯過愁。看來,油、煤 、氣三大原料的“被追捧度”有些像黃河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無論是過去的油改煤、煤改氣,還是今天的氣改煤,怎么看怎么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殊不知,市場經濟的一大功能是其巨大的市場調節功能。今天氣少了,市場就會開始重新配置資源。事實上,由于幾次“氣荒”暴露出我國天然氣短缺現狀,國家已經開始規劃布局。一是中亞的輸氣管線已經建成,二是國家相繼核準了包括大唐能源化工公司在內的3個大型煤制天然氣項目,并且已經動工興建。規劃中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就有 20余個。一些專家甚至已經在為將來天然氣會否過剩犯愁。一旦這些天然氣投放市場,用不了多少年,我國天然氣供應短缺的狀況就會得到緩解。氣多了,氣價自然就下來了。說不定,還沒等氣改煤企業改造完畢,市場早已改弦更張了。興許到那時煤價又上去了。今天氣改煤的企業,難道到時再來一次煤改氣?
筆者不想打擊企業氣改煤的積極性。筆者想說的是,這樣被資源價格牽著鼻子走,改來改去,終歸不是個辦法。且不說計劃跟不上變化,人算不如天算,就是這樣改來改去的投資也太讓人可惜了!改一回等于重新投資一回,無形中等于用雙倍甚至數倍的錢建一個化肥項目。某大化肥項目,上的時候是油頭,企業為此“跑部錢進”,桑塔納轎車就跑壞了兩輛,最后好容易跑來了國家和世行貸款。沒想到,項目才建到一半,國際油價飆升,企業只好又開始為油改煤“跑部錢進”,等于前面的投資白廢,而貸款則要雙倍地還。這要不是在我們這樣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上工業項目也和上體育項目一樣搞“舉國體制”,誰能受得了?
化肥企業如此改來改去,說到底還是因為利潤太薄,以至于斤斤計較于氣價和煤價成本的“伯仲之間”。換句話說,企業基本上還是靠原料價格這個“天”吃飯。我們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是美國化肥企業,遇到原料價格的變化會怎么應對?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寧肯把裝置停下來,也絕不會花大把大把的錢改來改去。如果裝置不停,那么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研發新技術以降低成本。也就是說,能夠戰勝原料價格這個“天”的,只有高新技術。我們的企業,有大把大把的錢搞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為什么不能把這些錢花在技術創新上呢?現在舉國上下都在喊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何不轉變一下重投資不重研發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