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煙堿類化合物是一類高效、安全、高選擇性的新型殺蟲劑,在國內外市場發展很快。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了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研究開發,目前已取得不少進展。新煙堿類殺蟲劑有: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氯噻啉、噻蟲啉、噻蟲嗪、噻蟲胺、呋蟲胺等。據預測,新煙堿類產品今后5年內將占全球農藥總量的15%~20%。
自1991年德國拜耳公司和日本特殊農藥公司聯合開發出第一個煙堿類殺蟲劑吡蟲啉后,很快在全球89個國家或地區60多種作物上得到廣泛應用。防治效果十分顯著,2003年后,在殺蟲劑全球銷售中名列第一。吡蟲啉在中國專利到期后,國內科研單位從1992年開始進行該品種的開發,并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品種。目前國內登記生產吡蟲啉原藥的企業已有63家,原藥產能約為25000噸/年,產量約為12000噸/年,占全球總產量的2/3,國內市場需求量在3000~4000噸/年左右,出口在8000噸/年左右。通過改進工藝路線,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原藥價格也隨之由上市初期的100多萬元/噸下跌到現在的10萬元/噸,原藥含量多數都能達到95%以上,使該品種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啶蟲脒由日本曹達公司于上世紀90年代初公開這一品種,1995年在日本登記,隨后進入中國市場,國內科研單位和企業也相繼進行了研究和生產。然而,2000年日本曹達向國內部分企業發出侵權警告,要求停止生產并進行經濟賠償。該產品于2000年10月4日起在經過歷時三年的涉外官司,并最終打贏后,從而進入發展旺盛期。國內有吡蟲啉合成技術的企業,紛紛聯合有關科研單位掀起了搶上該品種的熱潮。截至2009年3月31日,國內有紅太陽集團、江蘇常隆、河北宣化、安徽華星等29家國內企業和日本曹達公司登記生產原藥,登記單劑的有198個廠次,登記復配制劑的有25個廠次。原藥總產能30000噸/年左右,產量13500噸/年,內需用量在4500噸/年,出口量在9000噸/年左右。該產品如果能在技術(包括生產工藝、劑型、應用研究等)和市場兩個方面有所突破,應該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全國已登記的原藥生產企業有廣西田園、連云港立本、山東嘉誠、江山農化等6家,2009年全國原藥總產量約500噸,而全國農業對烯啶蟲胺的需求量為3000噸/年,嚴重供不應求。據專家預測,近兩三年內,烯啶蟲胺國內市場需求預計將達10000噸/年左右。
氯噻啉由南通江山自主創制,擁有知識產權保護,獨家生產,目前原藥產能200噸/年。氯噻啉被國家工信部列入國家“十一五”高毒農藥轉產和替代項目,以取代被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由此獲得了市場先機。不過相對于新煙堿類農藥的發展速度,氯噻啉目前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都略顯不足。
噻蟲啉由德國拜耳和日本拜耳合作開發,中國引進該產品后實現了噻蟲啉總收率達60%~62%,解決了工業排放問題,原藥純度達到了97.5%,產品純度等技術指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天津興光農藥廠等企業已生產噻蟲啉原藥,該產品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噻蟲嗪是先正達公司開發的第二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噻蟲胺是由日本武田制藥和拜耳公司共同開發的第二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呋蟲胺是日本三井東亞化學公司開發的第三代新型煙堿類殺蟲劑,目前都在專利保護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