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上漲方案一出臺,在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的同時,化肥價格在低迷了一年多時間后,尿素、復合肥價格近期持續上漲。化肥價格從持續了一年多的谷底開始向上爬升。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0年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定調,“將是進一步深化且加速”,“理順價格體系、逐步市場化”是改革的大方向。我們看到,化肥生產原料、能源,產品價格和流通均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化肥行業市場化進程加速。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這一系列的動作,讓化肥價格開始上揚。
電價改革目標:
讓市場發揮作用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出臺了電價調整方案,自2009年11月20日起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2.8分錢。據介紹,這次調整電價主要遵循“突出重點、促進環保、推進改革、關注民生”的四項原則,重點解決去年燃煤電廠上網電價提高對電網企業的影響;適當解決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電廠脫硫資金來源問題;按照電價改革的要求,同步推進銷售電價結構調整,優化電價結構;繼續推動城鄉用電同價、商業與工業用電同價,研究對居民用電實行階梯式電價,在保持居民基本用電價格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逐步理順電價關系。
電價改革利益鏈相對較長、涉及面最廣。根據改革方案,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使電價及時反映煤價變化,將基礎能源市場價格變化及時傳遞給電力消費者。“電價調整一小步,乃資源價格改革一大步。”經濟學家、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表示,面對政府毅然撥動電價調整敏感神經的勇氣,足見政府將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而市場機制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會再關閉。對此,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博士表示,今年國家發改委明確表態,不干預電煤合同價格談判,意味著煤炭市場化改革跨出重要一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一位專家透露,目前天然氣價格改革已經箭在弦上,只是在等待合適的出臺時機。與化肥生產緊密相關的氣電煤改革均開始或者即將開始。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要漲價。價改的實質,是建立起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以及通過價格杠桿來促進資源節約,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價格協會會長王永治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2010年“改革的步子只會更大更快。”
電價上調
對氮肥企業挑戰更大
電價每千瓦時平均提高2.8分錢后,氮、磷化肥企業將再次迎接市場化的挑戰——氮肥企業尿素每噸生產成本將直接提高28~35元,磷肥也將面臨生產成本的小幅上調。
以廣東省為例,根據11月20日粵價〔2009〕267號文,化肥(含小氮肥)生產用電價格的基本電價調整為14元/千伏安·月(變壓器容量)和 18.5元/千瓦·月(最大需量),廣州、江門和茂名市的小氮肥生產用電價調整為48.31分/千瓦時。此前的標準是:廣州、江門和茂名市的小氮肥生產用電執行每千瓦時46.2分的標準,基本電價執行9元/千伏安·月(變壓器容量)或13.5元/千瓦·月(最大需量)。
在尿素生產成本構成中,電力消耗是除煤或天然氣等原料外的第二大成本構成,每度電價格上漲2.8分錢,相當于每噸尿素生產成本增加30元左右。電價上漲方案一公布,尿素市場馬上出現了轉強走勢。
業內人士認為,電價上調既使化肥企業生產成本剛性上升,又為化肥產品價格上漲帶來了空間。中國氮肥能源消耗正在逐年降低,大型合成氨天然氣工藝平均綜合噸氨能耗在33~36.6GJ,煤氣化工藝在48.43~57.6GJ;中小規模最先進的企業噸氨消耗原料煤1119千克、電耗1278千瓦時。磷肥行業磷銨噸耗電在70~80千瓦時。本次電價上調對于氮肥企業挑戰更大。
同時,目前正處于化肥銷售淡季,此時調整電價能給企業留足2010年生產規劃空間。在化肥行業供大于求的大格局下,企業應在結構調整、技術創新上下功夫,適應國家對于化肥行業市場化改革和化工行業節能減排的要求。
電價上漲對農業的影響
電價上漲帶動了化肥價格上漲。業內專家認為,化肥價格增長對下游消費者的影響在于:化肥消費量變化帶來作物產量的變化:化肥成本變化帶來農民收入的變化。什么情況下農民會減少用量呢?調查結果顯示,化肥價格微量變化時并沒有多少農民有減少施肥量的意愿。當每袋化肥價格增長幾元時,90%以上的農民表示會照常購買。農民對此的解釋是“只要種地就必須用化肥,價格漲多少都得用”。但當化肥價格每袋上漲10元時,照常購買的農民比例會下降到50%左右。隨著化肥價格進一步上漲,照常購買的農民比例會繼續下降,一般農民會選擇少買或者購買其他替代產品。但值得重視的是,即使每袋化肥價格上漲50元(相當于增長 50%~100%),不用化肥的農民比例仍然很低。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化肥價格對農民的購買意愿影響很大,但事實上對化肥用量的影響卻不大。漲價會使農民不滿意,他們有意愿去買便宜的替代品。近年來國內復合肥以及高濃度肥的用量大幅增加,而2009年卻是低價肥、單質肥暢銷,復合肥、高濃度肥滯銷的局面,復合肥生產走入低谷。但2009年化肥消費總量變化不大。
即使化肥價格增長,農民仍然要投入化肥,結果是種田成本上升,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只能導致農民收益下降。因此,很多專家提出直接補貼農民,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例如,世貿組織《農業協議》的“綠箱”、“黃箱”政策。中國現已使用的“綠箱”政策是政府一般服務支出、用于糧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儲備補貼、國內糧食援助補貼、自然災害救濟支出、農業環境保護補貼、落后地區援助補貼。 “黃箱”政策包括對種子、化肥、灌溉等農業投入品的補貼,對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等。通常用綜合支持量來衡量“黃箱”政策的大小,允許發達國家對農業的“黃箱”補貼占農業產值的5%,發展中國家為10%,中國為8.5%。中國農業補貼中的“黃箱”補貼支出主要包括:糧棉保護收購價格以及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
但業內專家表示,這個思路從出發點上是好的,但具體做法值得商榷。因為中國化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施肥不科學,施肥量超過了最佳效益點。因此,建立長效服務機制,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在保持或者節約化肥投入的情況下提高作物產量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