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購肥料,就看它效果好不好。如果效果不好,就是白送也不要。其次才是質量、價格和服務。”這是記者日前在華南市場進行“農資質量科普行”走訪時發現的肥料消費出現的新變化。這一現象也為磷復肥企業擺脫困境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廣東省東莞市柏塘鎮菜農陳純富種植蔬菜940畝,他告訴記者:“我過去種菜用的全是進口的‘挪威’、‘獅瑪’肥,一年的用肥量在500噸左右,盡管價格比國產肥高出一倍多,但那肥效沒說的!近幾年,隨著復合肥品牌的國產化,以其肥效好和價格低逐步取代了進口肥市場。國產肥銷得好,關鍵一點就是肥效跟上了。現在,誰的肥效好誰就是市場的‘王者’!”對于陳純富的說法,記者在廣東珠三角經濟作物主產區農資經銷店及菜農那里得到了印證。很多基層農資經銷商向記者反映,當地農民近兩年購買化肥已經由過去比價格、比質量、比服務,轉變為比肥效。
究其原因,廣東省清遠市農資經銷商潘國開認為,受農資價格大起大落和農產品收購價持續低迷的影響,農民選購農資非常重視產投比。東莞市大朗富興農資店經理彭就興表示,2008年,廣東的沙糖橘每公斤由0.8元跌至0.4元,農民的收入還不夠支付日常生活,所以在種植上農民更注重算細賬,寧可多花錢買好產品也不用劣質貨,肥效已成為能否讓經濟作物長好和保障農民提高收入的第一要素。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農資銷售商廖余勝告訴記者,價格大幅波動讓農戶購肥更加重視效果和效益,農民采購肥料,第一句話就是問肥效如何,能不能速溶,所以迫使經銷商在采購化肥時不僅要與生產廠家簽訂質量保證書,還要求土肥站等農技推廣部門提供產品田間施用效果實驗數據,肥效好、農民滿意,才能大面積推廣。
華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雙季稻、水果、蔬菜主產區,肥料在果樹、蔬菜上消費量非常大,施肥效益明顯高于糧食作物。因此,面對價格波動的市場,出現了農戶在選購化肥時更加注重肥料性價比的現象。但同時記者發現,產品價格低、質量過關、服務好也不一定受歡迎,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多家基層農資店中,同樣養分比例的復合肥或尿素,肥效差的要比肥效好的每噸相差200~300元。
對此,廣東省肥料協會副理事長、拉多美公司總經理楊進昌認為,廣東省一年肥料的需求量在700萬噸左右,而自產能力不足200萬噸,過去60%的市場用肥來自高端進口肥,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進口肥肥效好。但隨著國產復合肥的迅速崛起和品牌的推廣,農民對國產肥料的信任度也在增加,銷售量與使用面積在擴大。所以,外省肥料爭先恐后搶占華南市場,但大多又悄悄退出,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肥效跟不上。
記者在市場調查中發現,15-15-15配比和17-17-17配比的高端復合肥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占據了近50%的市場,就是在肥料市場缺乏信心的背景下,每袋(50千克裝)能零售到200元。在廣東惠州、清遠、東莞、肇慶、湛江和廣西桂林、海南省海口市等個別地區供不應求。究其原因,正如諸多化肥經銷商與種植戶所說的那樣:“今年與往年相比,日子要難過得多了。”因而對于他們來講,選擇一個肥效好的產品顯得非常重要,如果產品選對了將大大減輕他們在經營與種植上的投入,甚至能幫助他們逆勢發展。
據了解,廣東農民在選購農資上出現的新變化緣于廣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種植情況。一是廣東省是全國的農業大省,也是全國最大的香蕉、荔枝、龍眼、菠蘿、鮮食玉米和冬季南菜北運生產基地,用肥以高效速效無渣為選購標準。二是廣東具有科學施肥的優良傳統。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期就開展了配方施肥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農民對農資的選購一直將效果放在首位,尤其重視科學施肥與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近幾年農產品收購價持續低迷,直接影響了農民在農資上的投入,所以降低農資投入、提高投入產出比已成為農民科學種植的主流。四是長期使用優質的進口肥,肥效已在廣大農民心中深深扎根。
編后:《磷復肥行業突圍系列報道》欄目至本期結欄。期間,共刊出14篇文章,對一些企業的“突圍”思路、做法、經驗等進行了集中報道,希望對那些仍在困境中苦苦尋求出路的企業有所啟迪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