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劉更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感嘆,“土壤很枯燥,大多時候都需要持久的觀察和實踐。”
學會給植物說話
“在普通人看來都是綠色的水稻,我卻能看到7種顏色。”劉更另說,在做土壤研究的幾十年時間里,每年有342天都在田間地頭轉,堅持觀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光照,施不同的肥料,水稻顏色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能說明水稻生長的規律,他從中發現了很多科學成果,也鍛煉了自己細致觀察的能力。如果呆在辦公室,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還能看到在施肥后,植物葉子4個小時內的變化。”
一次,劉更另到常寧市農村調研,那里已連續干旱好幾個月,稻田干裂。到現場后發現,水稻田旁邊的水溝卻在嘩嘩流水。一打聽,村民們說,稻田里灌了水,糧食產量反而會降低。劉更令研究后發現這里的土壤含有大量的砷,灌水后會發生化學反應,其對水稻的毒害比干旱時大100多倍。這個重要發現后來被寫進《植物營養》教科書,填補了土壤研究空白。劉更另說:“如果不是在基層,你可能永遠不會發現這樣的問題。”
農村沼氣利用空間大
劉更另與土壤打了幾十年交道,依舊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是有機肥料的生產。
“與土壤有關的生產包括三方面:一是種植造林相關產業的作物生產,二是動物生產,三是與糞便有關的有機肥料的生產。在前面兩個生產中,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研究,都取得了成功。但對有機肥料的研究還很薄弱。”劉更另說,對動物排出的很多糞便,要么是直接埋進土壤,要么是收集到一塊處理后提取沼氣再埋進土壤。
在這些糞便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這些微生物需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氣和水,如果把這些微生物進行再循環利用,獲得的沼氣將會有更大的空間,而留下的肥料對土壤的結構改善也將達到更好的效果。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發展農村沼氣工程,大量的財政資金都用于購買設備和建沼氣池等基礎工程,而對基礎研究卻很少有資金投入。”劉更另稱,未來,對沼氣的開發利用要重視這一問題,如果把有機肥和無機肥混合研究,其前景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化肥施得越多流失也越多
中國以占世界上7%的耕地養育著占世界22%的人口,其中化肥的使用功不可沒。但目前因土壤中高達70%的化肥流失造成的弊端已嚴重顯現:水體富營養化加劇,釀成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藍藻、赤潮成災,水體腥臭。
對此,劉更另稱,化肥使用不當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化肥是施在土里而不是水里。很多農民為補上土壤流失的養分,只得加大施肥量。然而,施得越多,流失得也就越多。化肥在大雨或大水漫田灌溉時大量被流水帶走,最終隨水匯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因此,化肥流失與大量施用化肥形成了惡性循環。
不僅僅是污染水環境,使用化肥不當,還會浪費大量的基礎能源,如煤、天然氣、石油,這些都是化肥生產的基礎原料。“為此,要提倡更多的科技人員下鄉,要走到農村去。”劉更另說,化肥的污染問題得以有效控制,大江大河富營養問題才能得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