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農民,如果你對時下農村種糧“流程”了解,就會切身感受到,中國不但面臨糧食安全問題,而且非常嚴重。
一畝地,栽秧時底肥是100斤復合肥,秧苗拔節追施尿素50至60斤,種麥子時同樣如此,這還不包括秧苗培育、移栽時追施的化肥。這是我們種地一年的用肥量,達不到這個量,產量就下降。現在,許多農民種糧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糧食產量下降———增施化肥———土地更為板結———病蟲害頻發———不斷使用農藥。大量化肥的濫用,導致土地板結,病蟲害頻發,糧食品質、產量下降,進而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農村最大的污染源就是化肥和農藥的濫用。記得我小時候,秧田里的黃鱔多得不得了,一個晚上能捉到十幾斤,現在,十幾條也捉不到。還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種地用的都是農家肥,由于蟲害少,糧食基本不施藥水,種出來的糧食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如今,誰要是用農家肥種地會被人笑話,蟲害更多了,而且蟲子的抗耐藥性特別強,不大劑量用藥根本殺不死,這樣種出來的糧食根本無法保證其品質,更不要談什么綠色了。農民算過賬,在田地里耗時的收入遠不及打工收入多,沒人愿意花時耗體力用農家肥種糧,更不愿意、也沒有精力去用農家肥種糧。
由于糧食漲價部分被生產資料漲價抵消,單純依靠種糧農民難以致富,直接導致他們不愿意在田地上下功夫,甚至每年只種一季水稻,不種油菜、小麥,將土地“季節性”拋荒。
糧食安全并不單指產量下降,糧食品質、土地板結、僵化等都攸關糧食安全,就目前而言,后者在我國已非常嚴重。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筆者以為,首先應調整相關糧食補貼措施,譬如,對種“生態糧”的農民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補貼,充分運用政策杠桿的“撬動作用”。再有,對生產、研究“生態肥”的科研機構和生產廠家給予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最后,對農民種地施肥進行科學指導。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