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從整個行業產品結構來看,我國化肥產品結構存在通用肥多,專用肥少,無機肥多,有機肥少,速效肥多,緩效肥少等問題。
以復合肥為例,數據表明,我國高中濃度的通用型復合肥仍是主流,市場占有率達到54%,大型企業仍以生產養分含量大于40%的高濃度產品為主。然而實踐結果卻顯示,在現階段,一次性基施通用型復合肥的發展現狀已與實際需求不符,土壤養分大量累積、肥料價格高昂等新形勢需要精確的綜合管理養分。應該根據土壤養分測試結果開發適合特定作物、特定地域的專用型復合肥。而且,單純就高濃度復合肥產品本身,業內也存在爭議,早在2004年,中國農業大學曹一平教授就提出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高濃度產品,從大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角度來評價和發展化肥品種。
其二,從企業發展產品結構來看,企業似乎也陷入一些誤區。突出表現在生產工藝和項目改進上存在跟風現象嚴重。譬如幾年前被業內推崇的高塔復合肥,很多企業盲目跟風,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曹一平教授認為,因為高塔復合肥雖然解決了傳統復合肥氮含量不高的難題,但是在低氮產品上有著自身的限制,并且在磷、鉀的含量上也難以實現大的突破,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塔復合肥中氮、磷、鉀含量比例容易走入極端化,不符合作物生長過程中對各類養分的需求規律。有關專家認為,高氮復合肥比較適合東北市場,而一些雨水多的地區就不適合用高氮復合肥。
其三,隨著農民需求的轉變,各類新型肥料也層出不窮。有專家指出,部分新型肥料則是典型的炒作概念。河北土肥站李旭光就提出,現在市場存在一些本身既不科學又不符合農業生產需要的產品,打著新型肥料的招牌欺騙消費者,而且由于這些產品成本低、利潤高,深受經銷商和農民的歡迎,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危害極大,應該嚴厲打擊。
同時,他還指出由于新型肥料具有新的特點,對于其效果、特性等農民知之甚少,在施用時也區別于傳統肥料,需要農化服務人員進行相應的指導,以免因為方法不當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此外,由于追求利潤,企業在介紹本公司產品時,也往往會夸大其辭,把自己的產品說成是包打天下的靈丹妙藥,不僅給農民帶來損失,還造成浪費污染環境。
以農業需求為導向
走調整之路
一方面是農業需求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則是市場供給產品結構存在不足。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我國土地流轉,大面積耕地的實現,以及對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要求的提高,農業發展對化肥品種的需求將發生很大變化,化肥產品結構的調整迫在眉睫。
近年來,企業和科研機構也做了諸多嘗試,希望能真正打破我國化肥市場產品供給和需求不相匹配的僵局。針對上述問題,業內人士提出,應該走優化和調整并舉之路,融合現有產品優勢,積極發展新技術和生產工藝。
首先要發展專用肥料,提供個性化產品。白由路提出,針對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新理念以及我國國情,未來肥料發展會更加精細化,作為企業,要針對保證作物產量或品質或環保等不同要求,發展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肥料。
其次,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發展有機-無機產品。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林葆認為,由于人們對農產品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培肥地力的要求,發展有機-無機復混肥也是化肥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方向。但他同時強調,在發展中要注意結合實際,改進工藝,還要適當增加中微量元素,讓肥料發揮更大的效果。
再次,發展緩控釋肥料。緩釋功效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一次性施用,從而達到省時省力的目的,備受市場青睞。土壤肥料植物營養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更另認為,中國不僅要發展緩控釋肥,還需要和現有BB肥行業結合起來,發展具有緩控釋功能的緩控釋BB肥。
從宏觀角度來看,化肥工業始終是服務農業的,化肥工業調整應該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導向。不能緊跟發展變化腳步者,終將會被市場所淘汰。雖然目前禁用、限用僅在部分地區實行,但也足以為整個行業發展敲響警鐘。就此,一些專家也提醒化肥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企業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業發展的市場供需平衡之路,以期真正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