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中旬舉行的中國農藥制劑加工及助劑應用技術交流會上,不少業界代表紛紛反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農藥出口萎靡,而國內市場也由于今年蟲災整體比較輕而需求不振,農藥行業普遍日子不好過。與此同時,農藥行業還面臨著制劑技術水平遠不如原藥技術水平、環境友好新型制劑依然太少等結構不合理的局面。
對此,有專家建議,應利用好當前農藥行業低迷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我國制劑加工與助劑開發應用的產學研合作,加快農藥制劑的升級換代,提高農藥制劑的藥效和效益,促使農藥制劑向水性化、環保型綠色農藥發展,早日實現與國際接軌。
據上海農藥研究所高級顧問、農藥專家冷陽介紹,由于乳油、粉劑等傳統劑型在環境、生態和食品安全方面日益加重的巨大壓力,上世紀80年代中期,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劑型的基本框架才初步建立,代表了農藥制劑發展的方向,即水基化、超微化、無粉塵、控制釋放,這一農藥劑型框架時至今日依然是全球發展環境友好農藥劑型的主體。
環境友好農藥新劑型問世后獲得快速推廣,在發達國家推廣尤為迅速,目前已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到2005年,全球范圍內環境友好型農藥新劑型占全部劑型的比例也已經達到30%,環境友好和食品安全成為農藥制劑技術開發的主攻方向。自2006年以來,世界進入了農藥制劑與當代高新技術相結合、同步發展的新時期,當今農藥制劑加工技術發展的方向主要表現為:高含量、高懸浮、低揮發、無粉塵、控制釋放。在農藥研究開發問題上,目前全社會的認識統一到“以相對最安全、盡可能少的添加劑取得相對最好的藥物效果,促使制劑產品向高含量、助劑向高活性多功能發展”。
而反觀我國農藥工業,雖然目前已能生產300多種原藥、3000多種制劑,農藥年產量逾百萬噸,成為全球主要農藥出口國,但我國農藥出口以原藥為主,農藥制劑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及標準等方面明顯落后,出口甚少。與此同時,盡管近十年來我國對環境安全農藥新劑型進行了大面積產業化開發和推廣,但時至今日,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環境友好的水性化農藥新劑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劑登記數的約2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以我國發展速度最快、出口最多的懸浮劑和水分散粒劑兩種新劑型為例,高濃度懸浮劑配方研究的總體水平較低,生產流程大多仍為間歇化生產,裝備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工序還是手工操作,粉塵外溢現象普遍。總體而言,我國先進的農藥劑型和落后的工藝裝備形成了強烈反差,我國與世界水平最大的差距,在于制劑的工程化技術水平。
據冷陽分析,傳統劑型中的乳油由于取材和制作方便等原因而延續至今。但從長期的實踐來看,現有農藥中大部分乳油都能改變劑型,制成環境友好的新劑型。從現有的制劑技術和對應的植保、經濟等方面的效果出發,非做乳油不可的農藥應同時符合三個條件:熔點在70℃以下;在水中不穩定;原藥用量在5~8克/畝以上。除此之外的乳油,基本都能從溶劑著手改造成環境友好劑型。
另外,由于我國一直以來沒有對所有農藥制劑添加的有機溶劑等組分實施監督立法,致使目前濫用極性溶劑的現象十分嚴重,尤以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環己酮、甲醇和鹽酸最為突出。極性有機溶劑都是親水的,大部分毒性都很高,如二甲基甲酰胺在發達國家是絕對不允許進入農藥制劑的,但在我國卻大量使用,這也是國內今后發展環境友好新農藥劑型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有識之士認為,當前農藥行業面臨的低迷局面,正好為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提供了契機。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黃啟良建議,應抓緊時機全面提高我國制劑技術含量與質量水平,在水性、粒狀制劑發展基礎上,注重研發控制釋放和靶向制劑。同時,應重點解決農藥助劑所存在的生產工藝的穩定與精細化程度、專用功能性助劑、農藥助劑復配技術等關鍵技術問題。
冷陽建議抓緊建立包括機械、助劑、檢測儀器等跨行業的農藥劑型工程化協作組織,在全國選擇若干農藥加工企業,以懸浮劑和水分散粒劑為重點,在生產裝備、工藝控制、勞動安全和“三廢”治理四個方面規范化地建設一批工程化示范工廠,帶動整個行業水平的提高。另外還要修改農藥管理條例,允許和規范農藥來料加工業務,引導企業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在全國組建一批研究開發和制劑生產一體化的農藥劑型加工中心,從而把全國2000多家農藥企業組合起來,把我國農藥制劑的整體水平迅速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