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袋鉀肥;2008年,我國鉀肥產量達330萬噸。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3個百萬噸鉀肥工程陸續興建。
中國鉀肥工業走過了50年發展征程。截至1980年,我國鉀肥產能僅有0.5萬噸。近10年來,我國鉀肥工業實現了加速發展。目前,我國已建設了以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新疆羅布泊鹽湖為主的鉀鹽生產基地。其中,察爾汗鹽湖地區的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度鉀肥產量213萬噸,其他企業生產鉀肥117萬噸,生產總量達330萬噸。
我國既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缺鉀大國,土壤大面積缺鉀,氮、磷、鉀比例嚴重失調。為了改變農業耕地嚴重缺鉀和鉀肥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決定開發和利用察爾汗鹽湖豐富的鉀資源,建設屬于自己的鉀肥基地,發展中國自主的鉀肥工業。1958年,在技術和資金都不具備的情況下,依靠最簡單的生產方式,鹽湖集團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袋鉀肥,由此拉開了中國鉀肥工業的序幕。到1999年,我國鉀肥產能達到48萬噸,年產量為41萬噸。2000年11月,國內第一個大鉀肥項目——鹽湖集團20萬噸氯化鉀裝置共完成產量20.02萬噸,實現裝置達產達標。
“十五”以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國家加大了對鉀肥工業的投入,陸續開工建設了三大鉀肥工程。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的鹽湖集團百萬噸氯化鉀工程開工建設,2003年底工程建成投產,2006年生產氯化鉀100萬噸,全面實現了達產達標,迄今已累計生產市場急缺的高品質氯化鉀500多萬噸,實現銷售收入近百億元。青海中信國安百萬噸鉀鎂肥工程是我國開工建設的第二個百萬噸級鉀肥工程,2005年工程開工建設,2006年形成了30萬噸鉀鎂肥生產能力,產量達到17萬噸,預計2009年工程全面建成投產。2006年我國第三個百萬噸級鉀肥工程——國投新疆120萬噸硫酸鉀工程開工建設,預計2010年可以全面建成投產。至此,以青海、新疆為主的我國鉀肥工業布局基本展開。
自2000年以來,我國鉀肥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7年鉀肥產量(折純量)達到250萬噸,8年里年均增長率達到20%,國產鉀肥滿足率從1990年的2%提高到2007年的30%。預計未來幾年,隨著國內產能的增長,我國的鉀肥自給率將進一步提高。
鉀肥工業發展50年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自1958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袋鉀肥起,鹽湖集團就從未間斷過對鉀肥生產工藝的研究開發工作。1982年,他們采用當時較為先進的冷分解浮選法工藝建成年產4萬噸氯化鉀裝置,掀開了我國鉀肥工業發展的新篇章。1997年,鹽湖集團自主研發的反浮選冷結晶工藝工業化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在此期間,我國也多次尋求與國外的合作,力求早日推進我國鉀肥技術進步,但終因技術壟斷或者高昂的技術引進費用而中斷。在此情況下,鹽湖集團背水一戰,完全依托自己的技術力量進行自主創新。2000年,該集團形成了100萬噸級反浮選冷結晶技術鉀肥裝置的工藝軟件包和基礎設計,生產出的鉀肥氯化鉀含量不小于95%,水分不高于1%,結晶平均粒徑達到0.2毫米,氯化鉀回收率大于56%。鹽湖集團完成的這一項目,使我國鉀肥生產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今年,鹽湖鉀肥、國投羅鉀、青海中信國安幾家主要國產鉀肥企業都在產能落實與市場開拓各方面實現了提速。專家認為,我國鉀肥的供不應求,為國產鉀肥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將成為推動民族鉀肥工業持續發展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