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資市場發展迅速,但化肥市場繁榮的背后一直有著不和諧音——假肥泛濫。雖然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一直開展各種各樣的打假活動,但假化肥屢禁不止。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查處的假冒農資案件有3700余起,涉案金額超過1.3億元。其中,假冒偽劣化肥案件占到 57%,假冒磷復肥和專用肥又占假化肥案件的73%。幾乎所有知名品牌的磷復肥都遭遇過假冒,假肥不僅讓農民深受其害,生產企業對此也頗為頭痛。
7月23日,記者接到山東省巨野縣群眾的舉報電話,反映一批問題化肥在當地市場銷售。舉報人說,此批化肥產品包裝不符合國家規定,銷售價格脫離市場平均價,并且有的產品名稱與進口肥料名稱相似。于是,記者一行三人在24日上午趕赴巨野縣,走訪了當地的農資經銷商。
下午2時,記者一行驅車來到距巨野縣城20公里左右的萬豐鎮。記者在走訪的第一家農資經銷店里就發現了群眾舉報的問題化肥。店主對記者的到來頗為警惕,接連追問記者來做什么,并一再要求出示證件,還一直盯著記者的相機。記者以發放報紙、采訪基層經銷商的名義與他攀談起來。在問起化肥來源時,他含糊地說,是從批發商那里進的貨,并回避一些敏感問題。記者在這家店里發現的問題化肥包裝與國家標準嚴重不符:有的產品包裝上沒有標示詳細的廠址,有的沒有標示電話或是電話打不通,有的產品包裝上還標有鈣、鎂、鐵、鋅、錳等成分,還有的產品包裝上全是英文標識。對于包裝與國家標準不符的情況,店主表示不知情。
此后,記者接連走訪了四家農資經銷店。有一家經銷商對記者的到來較為熱情,對記者在店里拍照也不忌諱。記者在這家店看到,堆放的化肥都是知名品牌,產品包裝符合國家標準,市場價格也較為合理。而其他三家經銷商對記者的到來較為警惕,神色慌張。記者在這三家經銷店里都發現了問題化肥。
當地一資深批發商表示,這些包裝有問題的化肥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他懷疑的原因有三點:一是此批化肥包裝不符合國家標準。正規產品包裝都嚴格遵守國家標準,除標明化肥的有效成分和含量外,還標注詳細的生產地址以及企業電話。二是有的產品名稱“近似”名牌化肥。這些產品采用與名牌化肥相近的名稱或諧音來欺騙農民,并以花哨的包裝和低廉的價格來吸引農民。三是產品價格偏離市場價格。與同樣含量的化肥市場價格比較,這些產品價格低很多。例如,標稱阿根廷產 19%-19%-19%含量的硝硫基復合肥零售價為120元(50公斤),而該化肥的市場平均價格在190元左右。氮磷鉀含量為19%-19%-19%的 “美國新×吉”復混肥每袋(50公斤)零售價為130元,而國產的同樣含量產品零售價都在170元以上。他告訴記者,今年化肥行情不好,基層農資經銷商的銷售利潤大幅縮水。而問題化肥以低廉的價格進入市場,經銷商的銷售利潤空間很大,再加上當地農民對肥料真假難以辨識,根本分不清真假好壞。標有同樣養分的問題化肥憑借低廉的價格和一些經銷商的“熱情”推薦,被農民接受。
他認為,假冒偽劣化肥的來源可能有兩種渠道,一是當地不法商販在當地換包裝進行批發;二是不法商販自己做包裝,在周圍小廠家進行灌裝。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化肥制假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假冒化肥產品主要出現在中間銷售環節,尤其是終端銷售環節。由于知名品牌化肥生產企業規模大,大多以批發銷售為主,只能對一級、二級經銷商和地方總代理進行約束,但對基層經銷商就鞭長莫及。基層經銷商往往良莠不齊,甚至本身就在制假販假。二是仿冒進口名牌化肥較多。國內的品牌企業在各地都有代理商,一旦出現假貨或仿冒產品,企業會在第一時間向相關管理部門反映。而仿冒國外品牌化肥名稱或打出“近似”國外品牌包裝的化肥,會給農民造成錯覺,無法分辨真假。
雖然“山寨化肥”的售后服務和肥料質量無法與品牌肥料相比,但是,問題化肥的出現將對當地知名品牌化肥市場造成很大沖擊。有經銷商認為這是個別現象,也有經銷商稱“山寨化肥”市場占有率在30%以上。經銷商認為質量低劣的“山寨復合肥”不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一種侵害,同時,“山寨復合肥”產品還擾亂了肥料市場,對市場正常發展非常不利。
記者針對當地化肥市場出現的問題,專門采訪了巨野縣工商局副局長鹿蘭璽。他表示,一方面,在當前化肥市場不夠規范、化肥品牌繁多的情況下,出現冒牌產品在所難免。另一方面,農民自身也要加強識別能力,不要貪圖廉價“名牌”肥料。優質肥料養分含量高、成本高,價格不會低得離譜。近期巨野縣工商局將會加大監管力度,對有問題的化肥進行抽檢,并將對出現問題的化肥產品就地封存,加大處罰力度。目前事件正在進一步的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