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農民在花錢購買高價的鉀肥的時候,世界上的鉀肥企業還繼續分享產業給它們帶來的高額利潤。
進口遭遇壟斷
前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王弭力教授指出,國際鉀肥市場價格一直堅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鉀肥對外依存度太高,國外鉀肥市場過于壟斷造成的。
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統計,2008年中國鉀鹽表觀消費量為588.2萬噸,鉀肥為517.2萬噸,其中國產鉀鹽277.5萬噸,進口鉀鹽324.9萬噸,出口鉀鹽14.2萬噸。進口鉀鹽約占國內鉀鹽表觀消費量的55%(2007年為71.8%),即我國鉀肥的自給率達到45%。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目前全球已探明鉀鹽礦儲量約170億噸,其中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四個國家合計儲量占全球92.3%,這四個國家鉀肥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75%以上。而中國這樣的消費大國,探明儲量只有區區5億噸,產量只有世界產量的5%。
其實,縱觀全球鉀肥市場,三大鉀肥進口國中國、巴西、印度所在的東亞、南亞、拉美地區都是鉀鹽稀缺地區,這三個區域每年的鉀肥進口總量已經接近全世界貿易量的70%。自己國家資源緊缺,只有任由別國鉀肥寡頭擺布。
王弭力認為,青海和新疆兩大鹽肥生產基地,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每年3月份開工,但是只能生產到11月,就要停產,每年有4個月的時間無產出,這期間造成自然減產約165萬噸,加劇了國內鉀肥供需矛盾。目前,全國產量上10萬噸的鉀肥生產企業只有7家。
濱地鉀肥一位高層人士表示,由于鉀鹽資源的地域性,出現壟斷不可避免,甚至就連國內的鉀肥生產企業將來也會走向壟斷。
壟斷之下暴利
據了解,2008年,鹽湖鉀肥實現主營收入40.69億元,同比增長30.9%;利潤總額30億元,同比增長47.3%。今年一季度,鹽湖鉀肥實現銷售收入17.7億元,凈利潤7.07億元,由于產品售價提升、生產成本相對穩定,鹽湖鉀肥氯化鉀產品銷售毛利率不斷上升。其實,鉀肥企業的高利潤早已被鉀肥上市公司的股民所認識,2008年下半年,曾有業內人士提出,國家應向壟斷鉀鹽資源生產企業征收“暴利稅”,這在當時一度鬧得沸沸揚揚。
資源型鉀肥企業產生暴利的產品主要是氯化鉀。“這些企業生產氯化鉀的成本大約是800元/噸左右,按照現在的出廠價2500元/噸計算,一噸氯化鉀仍可以凈賺1000元以上。”國內某硫酸鉀生產企業負責人向南方農村報記者透露。
國內某大型氯化鉀生產企業知情人士坦承鉀肥生產企業的利潤“算比較高了!”他告訴記者,氯化鉀的生產工藝比較簡單,幾個鹽池過濾、結晶后就能得到氯化鉀。而一些小型鉀肥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更低,由于硬件投入少,這些小鉀肥廠的生產成本只有200-300元/噸。“早年鉀肥出廠價只有1000元/噸,企業仍然是賺錢的!”
該知情人士還透露,國外鉀肥生產企業,特別是加拿大、以色列的鉀肥生產成本比國內同類企業還要低。“他們的鉀鹽資源易于開采,露天堆積就能得到!”
十年后有希望
國內鉀肥企業的高利潤得益于國際市場價格虛高的推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也無可厚非。但是,如今仍然高企的鉀肥價格讓中國農民不堪重負。據業內人士介紹,今年上半年,國內復合肥銷售量銳減20%,鉀肥市場更是“有價無市”,交易慘淡。
終結中國鉀肥產業在國際上的被動局面,對8億中國農民來說,意義格外重大。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行業分會前會長魏成廣認為,新疆羅布泊120萬噸/年硫酸鉀項目建成投產將讓我國鉀肥總產能增至450余萬噸,有利于增強我國在世界鉀肥市場的話語權。不過,王弭力認為,中國國內的自給率要達到70%,才會有話語權。
據有關人士預計,到2017年,中國的鉀肥將實現自給。2019年左右,我國將成為全球鉀肥主要出口國。
據了解,繼去年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120萬噸鉀肥生產項目投產后,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鉀肥項目還有中信國安、四川宏峰、亞泰集團、濱地鉀肥等數家公司累計鉀肥年產能800萬噸。此外,我國目前在老撾投資的4家中國企業中,3家分別為5萬噸/年、10萬噸/年、12萬噸/年的試驗工程已開工建設,最終將形成600萬噸/年的鉀肥產能。這些項目將在10年內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