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出口原藥是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主動權的。中國不能只是全球原藥供應商,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跨國公司!”這是上周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農用化學品高峰論壇上所發出的最強音。
“自己生產不如到中國買藥合適,但在中國只買原藥而不買制劑。外國企業將中國原藥加工成制劑后在全球賺取巨額利潤。”讓代表們如此感慨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專利農藥生產國、最大的非專利農藥出口國,但制劑出口比例低,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談判上沒有主動權。以草甘膦為例,在國際農藥大鱷孟山都宣布一條10萬噸/年的草甘膦生產線停產后,中國草甘膦的噸價從2.5萬元升到3萬元,進而暴漲到10萬元;2008年5月孟山都表示要恢復生產,減少從中國的進口量,國內價格開始一路跳水,降至接近2萬元的低位,同時出口原藥價格也一路看跌。但這段時間內,國際制劑市場的價格從未大幅下跌,一直處于高位。外商低價購買多個中國企業生產的原藥,再將其加工成制劑在美國等國際市場高價專賣出去,中國企業在國際農藥大市場中只分得了不大的一杯羹。中國只是農藥出口量上的大國,但還是農藥銷售特別是制劑銷售弱國的現象已經逐漸引起業界的重視。
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秘書長葉貴標表示,目前我國農藥出口呈現出“兩多兩少”的局面,即“原藥出口多,制劑出口少”和“貼牌銷售多,自主品牌少”,整體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而企業要想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就應調整其盈利結構,除了賣產品,還要增加服務要素,要做市場和出口技術的服務,如開發不同用途的新劑型,進行不同防治對象的技術服務等等。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資信評估部總經理成捷表示,產業經濟學的“微笑曲線”中,加工制造位于產業鏈附加值曲線的最底端,利潤相對微薄。企業若想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兩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的資源、設備和科研方面延伸,要么向下游的銷售、傳播、網絡及品牌延伸。越靠兩端,企業的附加值就越高。改變“兩多兩少”的局面,才能讓企業的日子過得更舒坦。
美國加州環保署農藥管理部馬光明博士表示,之所以中國企業只能為國外企業生產原藥而無法在美國銷售自己的產品,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普遍在美國進行的是產地登記,而不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農藥登記。他說,通過美國“ME-TOO”登記,與已登記的農藥產品相同或相似的制劑和加工用藥(原藥)才能進入美國市場,建立自己的品牌。雖然登記方按市場份額均攤資料費,但“ME-TOO”登記的費用仍很昂貴。成捷也表示,由于中國缺乏良好試驗規范(GLP)實驗室,中國農藥產品要獲得境外登記,必須支付巨額審批費用,是我國農藥出口中制劑比例不高的一大原因。
對此,葉貴標表示,要想加強國際競爭力,農藥企業除通過技術進步、加強企業管理等措施提高產品質量,練好內功外,還要加強對國際市場的監測,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各國農藥政策和貿易法規,抓住時機登記注冊獲得各國準入。
在葉貴標看來,除國內企業自己在美國等國進行登記外,進入國際制劑市場還有兩條捷徑,一是收購國外品牌,利用其固有的品牌和生產、銷售渠道;二是收購、兼并或控股目標市場(如美國等高端市場)的銷售商,利用其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
對如何更便捷地進入美國等高端農藥市場,馬光明博士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說,現在有害生物防治行業已在美國形成,他們從農藥生產商或經銷商手中買來產品,對農業、工業、商業及個人和家庭進行農藥服務,特別是技術服務。中國企業若能與主要的制劑加工企業和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合作,或是收購較小的加工公司和地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將能更快地進入美國等高端市場。
葉貴標表示,為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目前國家正在制定農藥進出口管理辦法,研究擇機出臺專供農藥出口登記辦法,并積極建立GLP實驗室,為各大農藥企業建立一個更好地發展環境。他還表示,從企業層面來看,應做好三個聯合,攜手壯大農藥產業。一是產品聯合,把生產或出口同一產品或同類產品的企業聯合起來,增加談判的話語權和產品開發能力,避免惡性競爭;二是市場聯合,對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市場,通過登記等措施把我國的出口企業聯合起來,共同開發并做大作物、有害生物等不同市場;三是內部資源和人才聯合,組建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