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鉀肥市場頗不寧靜。4月中旬,國家提出對鉀肥價格臨時管制,即氯化鉀產品的后續提價要進行申報或備案。當時,氯化鉀價格約為3700元/噸。4月底,2008年進口鉀肥合同簽訂——是2007年價格的2.2倍。之后,國內鉀肥廠商紛紛要求與國際價格接軌。但對于鉀肥提價,一直未能獲批準。
在等待中,國內鉀肥貿易商已把鉀肥價格推上了4900元/噸。2008年進口鉀肥到岸價加上一些港口費用,約5100元/噸,國內貿易商對鉀肥的售價基本與國際接軌。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許多大宗商品價格攔腰折斷,但鉀肥市場價只低了10%~20%左右。
鉀肥特殊之處在于:中國鉀鹽資源缺少,只集中在青海察爾汗和新疆羅布泊等少數地區。中國鉀肥自給率只有30%。而國際情況大體相同,資源集中在少數生產商手中,他們通過控制鉀肥產量,即可控制鉀肥價格過度下跌。
正因為如此,國內最大氯化鉀生產企業鹽湖鉀肥一直保持較高毛利。據其年報,2006年,氯化鉀平均售價為1484元/噸(不含稅),毛利率68%。2007年,其氯化鉀平均售價1875元/噸(含稅);毛利率70.08%。
2009年2月中下旬,國家先后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強氯化鉀及復混肥價格監管的通知》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鉀肥價格管理政策的通知》兩份通知,決定對國產鉀肥出廠價實行市場調節。
通知也確定進口鉀肥進價機制,即進口企業可以港口交貨基準價格為基礎,在上浮幅度3%、下浮不限的范圍內制定具體港口交貨價格。
對國產鉀肥生產商來說,上述兩個通知,使國產鉀肥價格與國際價格接軌。鉀肥行業的達摩克利斯劍,終于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