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走親訪友期間,筆者曾與農資經銷商及農民朋友就農資方面有關問題進行過多次交談。通過交談發現,當前農村農資經營市場存在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農資經營主體不規范,多頭經營,缺乏準入把關。
目前,隨著國家對農資經營政策的進一步放開,農資經營市場由過去供銷社、農業三站壟斷經營的局面已被打破,逐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形勢,大多數地區個體農資經營門店遍布城鄉。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準入把關、管理和培訓也沒有跟上,相當一部分農資經營門店的資質、資金規模、專業技術力量與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符,農資經營門店多,競爭激烈,魚龍混雜,一些農資經營門店為招攬顧客,設法掛靠在供銷社或農業三站名下,有的甚至打出了“測土配方施肥直銷點”、“推廣中心”、“莊稼醫院”等牌子,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農民。
二是一些農資經營人員素質低下,專業知識貧乏。
當前在一些市縣,特別是鄉村的經營門店,多數農資經營人員文化程度偏低,未經過專門的技能培訓。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因而在農資進貨等方面存在難以識別、把關不嚴等問題,一些農資經營人員為了牟利有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有意購進和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同時一些小商、小販走村串戶銷售農資現象時有發生,給制假、販假、售假提供了可乘之機。特別是去年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大,假冒偽劣農資打著廉價的幌子趁機抬頭流入市場,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三是監督管理的體制不順,監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由于農資市場專業性很強,特別是種子、農藥市場管理涉及的專業知識和專門的法律法規較多,目前具有農資監管執法權的有農林、工商、質監、物價等多個部門。這種監管體制雖然職責明確,但也存在較大弊端,一方面,無論是農林部門,還是工商、質監等部門,受執法人數、技能以及執法領域限制,都無法將案件查辦到底。另一方面,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有效配合與合作,只從各自職責出發各自為戰,極易造成多頭執法、重復檢查,甚至發生為利益互相爭奪的案件,相互拆臺,回避困難,推諉扯皮的現象。
四是農民維權難度大,權益很難維護。
近幾年農資產品質量雖有明顯提高,但是農資市場上假冒偽劣農資還未徹底禁止,各類農資違法經營事件和農資坑農害農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質、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一直都比較差,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檢測取證費用高、難度大,以及相關法律不配套,農民在利益受到侵害時往往很難維護權益、挽回損失。
以上問題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解決,為農民朋友能購買到貨真價實、放心可靠的農資創造一個良好的購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