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條銹病越夏菌源充足、冬小麥秋播后天氣條件適宜以及部分麥區適期早播等原因,目前甘肅、寧夏、陜西、新疆和四川、云南等省(區)的小麥秋苗上已經發生條銹病。其中,甘肅、寧夏、陜西、新疆等西北麥區發病普遍,發病面積共計559萬畝,呈現發病早、面積大、病情重等特點。
甘肅各地秋苗顯病時間均比上年早10-15天,較正常年份提前20天左右,早播麥田、未拌種田塊以及自生麥苗密度較大的區域發病重,擴散速度快;全省山、川、塬及高山冬小麥種植區普遍發生,發生面積445萬畝,各地病情普遍重于常年同期,是2004年以來的最重年份。天水、慶陽、平涼、隴南、定西和臨夏發病面積分別為134.4萬畝、101.6萬畝、88.3萬畝、46.0萬畝、40.6萬畝和34.7萬畝,病田率分別為67.9%、46.9%、79.7%、71.6%、56.1%和90.0%。平均病葉率,天水、平涼、慶陽、定西和臨夏分別為3.3%、2.7%、0.02%、9.6%和20.0%;嚴重度,平涼和臨夏為5%-40%-100%,天水為5%-20%-100%,定西為35%。其中,隴南和定西是2004年以來發病最早、最重的年份,平涼市病情是僅次于大流行的1990年的又一重發年份。
寧夏秋苗條銹病始見期比2006年和2007年早15天, 發生面積80萬畝,程度與大發生的2002和2003年接近。其中,彭陽病田率100%,一般田塊病葉率2%-9.1%,平均嚴重度25%,播種早、發病重的田塊病葉率20%-58.2%,嚴重度5%-60%,重于去年同期。原州區病葉率5.6%-21.6%,重病田塊病葉率達60%,平均嚴重度55%。
陜西秋苗發病面積26萬畝,主要發生區域為關中西部的隴縣、千陽縣、陳倉區、眉縣、岐山縣、鳳翔縣和關中中部的西安市長安區,發病主要集中在早播麥田,以千陽、隴縣、陳倉區西部淺山丘陵區發病最重。關中西部6縣(區)平均病田率8.6%,嚴重度5%-25%-80%,目前以單片病葉為主,隴縣、千陽、陳倉區已見發病中心,發病程度明顯重于上年同期;其中隴縣的13個鄉鎮均發病,發病區域主要以塬灌區和旱肥地麥田為主,發病程度重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同期,與2004年接近。西安市長安區病田率10%。
新疆秋苗見病時間較常年提前10天左右,已在阿克蘇市、烏什縣、拜城縣、庫車縣等阿克蘇地區大部和巴州輪臺縣普遍發病,伊犁州零星發病,發生面積8萬畝。全區病田率5%-57.7%,病葉率0.12%-47%,嚴重度1%-40%,是近幾年秋苗發病較重年份。
四川于11月10-12日在綿陽市鹽亭縣、廣元市元壩區和劍閣縣秋苗上相繼見零星病葉。云南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早播旱地麥點片發生。貴州省自生麥苗上條銹病點片發生,發病面積3.5萬畝,目前秋苗尚未見病。
今年小麥條銹病秋苗發病早、病情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條銹病菌越夏范圍廣、菌源量大,為秋苗發病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甘肅、寧夏越夏面積分別為324.4萬畝和21.3萬畝,陜西寶雞也發現越夏病菌。
二是秋播以來的氣候條件對條銹病發生有利。西北等小麥產區播種前持續降雨、底墑充足,播后氣溫偏高,降雨頻繁,土壤墑情良好,結露時間長,既利于小麥出苗生長,也利于小麥條銹病菌的侵染、繁殖和傳播。如寧夏南部山區從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降水量比歷年偏多2成,陰雨時間長,田間濕度大,每天早晨麥田均有結露,且10月份以來平均氣溫較歷年偏高1-2℃;新疆阿克蘇地區9-10月份的降水量是常年的1-2倍,大部氣溫持續偏高。
三是部分麥區播期早,藥劑拌種到位率低。甘肅、寧夏和陜西等省(區)多為適期播種(提倡適期晚播),部分地區早播,如甘肅種植的920萬畝冬小麥中,約300萬畝比常年早播10天左右;新疆大部播種期提前5-10天。甘肅、陜西和寧夏拌種面積僅占種植面積的60%,其中部分地區農民自行拌種,拌種質量差,致使部分區域發病較重。
鑒于目前西北麥區小麥苗期條銹病嚴重發生的形勢和近期北方麥區氣候偏暖的特點,各級植保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警惕,抓緊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發病地區實施化學防治,盡量減少病原菌向東部廣大高產麥區傳播;二是與西北相鄰的河南、湖北、四川等麥區要加強病情監測,全面開展普查,發現病情,及時防治,力求發現一點、控制一片;三是各麥區要提前準備好明年防病資金和物資,堅決把病害控制在大流行之前。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