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顧國新接受了新華社以及《中華合作時報》兩家媒體記者的聯合采訪。
顧主任從1994年到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工作,先后擔任副總經理、總經理,并任總社農資局局長等領導工作,目前仍然兼任中國農資流通協會會長。多年在農資行業內的經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面對記者的采訪,顧主任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十年改革成果。
并對當前化肥市場中存在的問題、今后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面對的挑戰以及目前商業淡季儲備制度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點睛——“十年改革為我國化肥企業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應對市場的豐富經驗。但新的十年卻以如此嚴峻的形勢開場,我們每一個企業都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在認真分析總結我國化肥市場十年改革的基礎上,謀劃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
十年改革路,一路風雨行。今年是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第十個年頭,放眼恢弘,改革之初,我們也有過徘徊和彷徨;盤點改革成就,農資行業取得了嬌人的戰績,創造了很多第一。但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下一個重要的發展周期,我們需要昨天的反思給明天以啟示;下一次該如何起步,需要經驗和教訓作為修正明天腳步的依據。
“實踐永無止境,歷史昭示未來。”這就是我們盤點和回顧十年改革成果的必然結論。
記者:顧主任,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新華社》以及《中華合作時報》兩家媒體的聯合采訪。
今年是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十周年,您在農資行業鏖戰了十幾年,作為親歷和見證了改革的老農資人,最深的感觸是什么?
顧國新:我覺得這十年的變化是大勢所趨,順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無疑是化肥行業堅定而必然的選擇。十年改革的成就有很多,變化也很大,其間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很值得總結和回顧,這對于中國化肥行業繼續更好地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盤點這十年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時,最應該著重探討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層原因,這關系到擺在我們面前非常突出的、迫切的現實問題。
記者:十年前,有很多人對最初的改革不理解、不適應,供銷社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顧國新:改革初期,供銷社很多人對最初的改革不理解、不適應,一大批省、地、市、縣級流通企業被淘汰掉,能人走了、隊伍散了,人們的情緒也十分低落。出現這種低落、徘徊和彷徨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人在思想意識上還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大浪淘沙,經過十年的改制、改革、發展,或者說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陣痛期,一些人在意識上逐漸與市場接軌。思想意識扭轉了,行動上就找到了方向,有好帶頭人的企業就又重新獲得了新生。比如,安徽輝隆、江蘇蘇農、吉林農資、遼寧農資,就是在2003年以后重生和發展起來的農資龍頭企業。經過幾年的改革與重組,加快發展,企業實力壯大了,品牌更響了,這種轉變顯而易見,有目共睹。
從現在來看,改革催生了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也促使了企業加速發展。更重要的是,一些企業的快速崛起、重新崛起,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早痛苦、早快樂,早被動、早主動,早適應、早發展。
記者:您認為在化肥流通體制繼續深化發展的歷程中,還有哪些因素值得關注?化肥行業應當如何開始即將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發展期?
顧國新:回顧十年的改革發展道路,我們不能淡忘了仍然存在的、阻礙我們擴大改革成果的體制、人才和思路問題。我認為,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十年以來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改革首先要從體制開刀。因為體制的改變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和活力,改制是發展的前提,它決定了流通企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而體制改革首要的是股權改革,這個前提問題解決了,新的機制才更容易建立起來,人事、分配等問題才能更好解決。
顧國新:目前,我們的很多體制和機制都沒有完全到位,或者說只是在表面上進行了改革,但是實際上卻沒有運作起來。
人才與思路是緊密聯系又辯證統一的。有了好的思路才能得到好的人才,或有了人才(尤其是企業的一把手)才能有好的思路。下一個十年,農資企業要實現大發展依然離不開好的體制、機制以及隨之而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人才的選拔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全省、全國范圍內招聘錄用優秀的農資經營管理人員。特別是企業的“一把手”,更應該改變傳統“行政任命”的方式,將經營管理能力作為考察企業領導者的首要條件。這一點我們很多人有深刻的體會,一些農資公司本來已經陷入經營困境,但由于及時選拔任用新的負責人,很快就起死回生;也有不少相反的例子,好端端的一個企業就毀在了一人手里。可見一個企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把手”。只有把德才兼備的人才選拔到農資企業的適當崗位上,再輔之以嚴格的考核制度,農資企業才能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我們還要大刀闊斧地進行分配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們在內部分配問題上,還不到位。企業發展了,首先要讓那些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不僅是物質上的加薪,還有職位上的晉升,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的改善。十年改革之后,我們不少農資企業員工的工資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分配制度的改革還要繼續推進。我認為,分配制度的改革要以“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為中心,大膽嘗試,研究制定符合自身企業實際的分配制度。
思路決定出路。目前,一些人在思想意識上,還不能完全與市場化的方式和理念接軌,還停留在搞點兒便宜肥、找個后門子的方式。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農資企業的發展。我們必須用一種科學的發展觀統領思想意識,轉變思維方式,逐漸用一種適合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取代舊有的行政手段。
點睛——“今年,我國經濟面臨復雜多變的局勢,國際金融危機不斷升級,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很大。國內化肥企業也備感艱辛,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市場銷售卻不斷下滑,整個化肥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而市場也成為放開后最嚴格的“檢驗官”。對此,農資人深有體會。
面對考驗,農資人更需要一種新視野、新思路來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聯合、合作與重組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主題。而經過市場煉獄后的農資行業,將呈現一種新的格局。
記者:化肥流通環節放開之初,形成了“三架馬車”的市場局面。您如何看待放開后的化肥市場環境?
顧國新:“三架馬車”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說法,指的是化肥經營由最初的供銷社一家,轉變為供銷社農資企業、化肥生產企業和農業“三站”共同經營。但是到目前為止,包括外資的進入、個體經營以及民營等多種經營形式,已經遠遠不止三家,如今的化肥市場,可以稱的上是百花齊放。
我認為,放開是一個必然過程,同時,這個過程必然也是混亂的。目前的農資經營企業用五個字來形容,就是散、小、亂、多、差,我國總共近6000萬折純噸、1.3億實物噸左右的化肥總量,卻有近萬家企業在經營,這在發達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主體多了,市場也會產生出一些管理問題,難免會有一些經營者渾水摸魚,甚至一些沒有規模的經營者就是靠偷奸取巧、假冒偽劣為生,坑農害農,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講責任和信譽,使市場處于一種很混亂的狀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農資行業有它的特殊重要性。目前化肥行業經營主體眾多、規模小、體制混亂、思路不清、服務不配套、內部競爭激烈等問題,給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帶來很大的影響,給國家的糧食安全也帶來不容忽視的隱患,可以說是我們亟需解決的最突出問題。
國家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市場主體,確立其在市場中的經營主體地位,使其發揮出穩定市場的作用。要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因為農資經營的規模大、體積大,季節性強,關系重大,這些特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像醫藥、家電行業一樣可以個體戶作坊式的經營,必須靠規模經營、靠配套服務、靠品牌形象去樹立市場威信,沒有實力和規模的企業搞不起來。
記者:顧主任,目前農資行業中散、小、多、亂、差的現象,顯然非常不利于市場形成穩定、規范的局面。那么您認為農資市場應當怎樣整合,才能健康、快速的發展?
顧國新:市場整合需要時間,但由于涉及到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將這個過程壓縮得越短越好,市場混亂的時間越長對農民和國家越不利。而市場的穩定發展,需要利用政策扶持和市場調控的雙重手段來實現。
國家應該有意識地扶持有規模的農資系統,特別是已經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構建起來、占有60%-70%市場份額的供銷社網絡,使其發揮出市場主體作用,穩定市場。當然,扶持不等于行政保護,不是賴在國家身上吃補貼。要讓他們懂得服務、懂得經營,和其他的經營主體一同參與競爭,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發展和壯大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農資經營者。這個發展過程就是聯合和重組的過程。
日前,在中華合作時報社主辦的“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十年座談會”上,我曾經提出,雖然在十年改革過程中,經過市場的洗禮,發展和壯大了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但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聯合、合作、重組仍然是農資企業改革發展的主題。農資流通企業還需要通過聯合、合作、重組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深化改革。這是國家利益、農民利益、企業利益相統一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使然。
記者:是的,我們依然記得您在“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十年座談會”上,關于聯合、合作、重組的發展思路。您是否能談談化肥企業從改革初期到現在,化肥行業在相互聯合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今后,企業將通過什么方式進行聯合與重組?
顧國新:從1998年至今,我國化肥行業從生產到流通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改革初期,我國化肥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各自獨立,如今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互相滲透,不斷通過參股、控股進行整合,化肥企業的產業鏈開始向上下游延伸。隨著這種趨勢的日益明顯,生產環節和經營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方式也開始多種多樣,不僅空間更廣、范圍更大,而且內容也更加豐富和廣泛。
其方式可以是外資與內資的聯合,生產與流通環節之間的聯合,也可以是大型批發企業與終端零售商的合作。比如,北京一些大型流通企業,每年銷售1000多萬噸肥的大批發商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部直接手對手地銷售到農民的田間地頭,終端零售商也沒有大規模的資金去集中進貨,這就需要大批發商和終端零售商之間進行相互聯合。不同肥料品種的生產企業之間也要合作。過去農民只使用尿素、碳銨等單質肥,現在的肥料品種多了,有復合肥、專用肥、BB肥。這些生產企業之間就可以合作,拓寬自己的經營范圍。另外,肥料的生產、經營和服務之間也要進行結合,做到又能賣肥、又可以配方,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種田的意識。
因此,重組、合作必須拓寬方式和思路,通過重組、合作和聯合不僅可以加速企業的發展,而且可以改善農資行業中散、小、多、亂、差的市場現狀,培育優秀農資市場品牌。
點睛——在經歷了改革初期的放開、解體、聚合之后,在新的市場情況下,流通環節重新受到行業關注。在行業轉彎的十字路口,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流通環節需要重新面對形勢,擔當更大作為。
記者:顧主任,目前國家針對化肥行業出臺了很多調控政策,在“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十年座談會”上,您也提到了“宏觀政策對行業的影響不可回避”,這是否說明企業應當更加關注政策面對行業的影響?從市場反應來看,國家對市場價格、進口稅收等方面出臺的政策效果如何?
顧國新:國家的宏觀政策對農資行業的干預或引導是必然的,政策對農資企業的影響也是不可回避的。我國是13億的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決定了化肥的重要性,決定了化肥政策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目前國家在市場價格、儲備手段、進口稅收、進口渠道管理以及運輸、原料供應等方面,都有規定。我認為,這些調控手段都很重要,但是在使用的時機、措施互相間的配套、結合以及操作方式上,還有很多文章可做。有些措施對農資行業各個環節內在聯系的研究還不夠,有的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年復一年,一些老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可能還產生了一些新問題。這說明我們對市場管理的研究和探索還不夠,還缺乏一定的經驗。可以肯定的是,今后國家宏觀政策會因根據市場變化、農業政策變化以及其他一些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農資流通企業要高度關注這一點,認真理解,并積極貫徹執行好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記者:有人說:“競爭的最高境界就是拼服務”,面對這種發展趨勢,農資行業是否需要增強服務意識,增強企業服務、教育和科技等附屬功能?
顧國新:化肥行業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必須將服務、科技和教育作為改革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今,單純賣化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說,以前的莊稼醫院、測土服務在某種程度上還帶有裝潢門面的作用,那么從現在開始,這些內容將日益為國家和農民所看重。反過來講,企業如果單純經營化肥,而缺乏服務理念、環保意識和教育意識,其市場份額就會越來越小。
國家反復強調提高肥料利用率,這要求化肥企業要做很多基礎工作,必須引導農民科學、合理的施用化肥,幫助農民改變舊有的施肥習慣。有點兒眼光的大企業都應該做,幫助和教育農民,給農民上夜校,給他們提供有價值的種田知識,引導農民提高肥料利用率,引導農民接受新的施肥理念。未來提供和實施服務的主體也不一定是純粹的化肥企業,而可能是最貼近農民、專門為農民提供服務的機構,負責給農民推薦適合作物和土壤的肥料、農藥、農膜以及農機具等。
記者:今年的市場情況表明,農資流通環節對農民的用肥習慣影響比較大,是否應當由流通企業擔負起引導和培訓農民的職責,順勢引導農民?
顧國新:你說的對,因為與農民對接,更多的要通過流通這個重要環節來實現。所以,在將來發展的若干年內,科技與服務將是我們流通企業的一個重要責任,這種責任不僅是對農民、對國家負責,實際上也是企業自身功能的需要。只有把這幾種責任統一起來,農民才能滿意、國家才能滿意,企業的效益才能更加穩定。
但是,現在很多流通企業負責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即使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這種能力和規模,擔負不起這個責任。從這一點來說,供銷社還有很多事情可做,可以和專業合作社對接,在市場上為農民提供訂單、用藥、用膜、測土配方等多方面服務。
點睛——《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作為一種規避化肥生產與使用矛盾的調劑手段,自2005年建立以來就持續受到行業關注,每年更有很多企業為爭招標、拿指標跑前忙后。每當淡儲接近尾聲,沒有爭取到指標的企業愁眉不展,拿到指標的企業期許更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然而,面對日日飚升的肥價,農民苦苦的訴求,國家年年的補貼,問題的癥結究竟出在哪里?商業淡儲如何才能不成為企業的實惠、農民的“雞肋”?
記者:化肥淡季儲備是國家一項針對化肥使用特性而出臺的政策,今年國家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儲備量,很多企業都非常關注。顧主任,您對當前的化肥淡季儲備制度如何看?
顧國新:《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是一項商業儲備制度,從2004-2005年開始執行,目前已經由開始時的800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每年十月份進入化肥使用淡季后,由國家有關部門通過招標方式,選擇部分流通、生產企業承擔化肥淡季商業儲備任務,將企業淡季生產的化肥收儲一部分,由國家貼補淡季儲備的利息。存到第二年三月份春耕用肥旺季到來時投放市場,以解決化肥生產企業淡季銷售的困難,減少生產企業資金的占用,解決用肥旺季生產供應不足的矛盾。
這個政策出發點很好,特別是在實行之初也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但是還沒有真正起到國家儲備的作用。從實施4年多的效果看,這一措施對增加儲備區域的資源量、保證市場供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企業儲備、政府貼息、市場運作、自負盈虧”的原則告訴我們,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儲備,不徹底,不到位,難以真正起到作用。國家只是通過給予一定利息補貼來鼓勵承儲企業增加淡季化肥儲備數量,商業儲備的經營性、市場化特征比較明顯。
首先,商業儲備在淡季化肥收購階段,就將價格抬高。化肥商業儲備在收儲時采取招標形式,由于比較集中地散發了收儲信息,就像股市一樣,有了利好消息就造成價格上漲,使淡儲制度沒有真正起到低價收儲、集中釋放的作用,而是在收購的時候就導致了價格上漲。同時,農民在用肥的時候,釋放量卻減少,使化肥儲備量提前釋放掉。這是有商業儲備的性質所決定的。流通企業都算自己的經營賬,6個月的化肥儲備費用,實實在在地要掏利息、物流費、倉儲費,6個月下來,每噸肥可能要增加數目不小的費用。有些企業甚至將國家儲備利息拿到手,將國家檢查儲備的工作組糊弄走,利益到手了,就可以將化肥按照自然經營出庫,不能真正起到淡儲旺供的作用。在農民需要的時候,還能有多少化肥被輸送到市場?體制決定了一些企業必然要這樣做。
有一個客觀的數據可以反映這樣的問題:在沒有建立儲備制度的時候,全國化肥流通環節一般年底的庫存數量在1200-1500萬噸,多少年來差不多都是這樣的一個數字。建立了儲備制度之后,年底的庫存統計仍然是這個數量。因此,我認為淡季儲備沒有真正起到淡儲旺供、平抑旺季市場價格、保護農民需求的作用。我認為,國家可以在儲備問題上做好文章。
記者:目前我國的化肥產量高、需求大,針對這種情況,您認為如何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真正發揮出淡季儲備的作用?
顧國新: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化肥依賴進口、受制于人(鉀肥除外)的歷史已經結束,化肥市場總體運行平穩,但是,化肥價格起伏變化與糧價相對平穩的對比反差,卻是政府和農民年年無法回避的一大問題,每到用肥季節,農民叫苦不迭。國家涉農補貼年年增加,效果難有顯著改善。我建議真正建立一個國家化肥儲備制度,像國家的石油儲備、棉花儲備、糧食儲備、食用油儲備、豬肉儲備一樣,作為一項真正的戰略儲備政策,成為一個可以調控的、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直接手段(起碼在糧食主產區)。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擇優收儲、按需建庫的方式,完善化肥儲備制度。
我國目前的化肥總量近6000萬折純噸、1.3億實物噸,其中優質化肥大約占到7000萬噸,將這些優質化肥中的1/5拿出來,大約1400萬噸的量,在產糧大縣和用肥比較集中的地方,建立中央儲備制度,按照農民的季節直接銷售,不僅可以保證化肥質量、平抑價格,對地方上的假冒偽劣化肥也有一定的影射作用。
我算了一筆賬。目前農民的施肥量大約是1畝100斤-120斤,如果按照100斤計算,一個產糧大縣(如吉林農安縣)500萬畝耕地的約需要25萬噸肥料(實物量)。經與化肥經營管理者反復討論并總結多年的市場經驗,我認為,只需拿出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只需要存上5萬噸肥料,就可以把這個縣500萬畝土地、25萬噸實物總量的肥料市場管理起來。如果是200萬畝的產糧縣,有2萬噸的中央化肥儲備就能解決問題。
按政府要求實施改商業儲備為中央儲備,由專門的公司負責集中的監督和管理。6個月都算下來,包括利息、儲運、人工等費用,每噸肥料約增加200-300元的支出,5萬噸大約是1000-1500萬元,如按全部種植面積500萬畝計算,相當于一畝地平均只需要2-3元錢,就把用肥旺季價格猛漲問題解決了。比起農民天天喊漲價、質檢部門集中打假,這個投入產出比很劃算。
我認為,這種方式能充分發揮出國家儲備制度的作用,真正解決企業生產環節中的矛盾和問題,讓農民享受到觸手可得的實惠,化肥儲備才能成為不折不扣的、三方受益的有效載體。
記者:顧主任,您認為建立這樣一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有哪些重要意義?
顧國新:首先,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客觀需要。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利益全局,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將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構建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和防線,儲備了化肥就等于儲備了糧食的后備能力,因此應該把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放在與糧食儲備同等位置考慮。
其次,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是國家調控化肥產業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國化肥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很突出,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可以穩定生產企業的市場預期,降低生產企業庫存積壓的風險,提高化肥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特別是化肥從生產到最終使用過程長、環節多、市場化程度也很高,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管起來。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收儲一部分優質化肥,有利于防止大企業停產損失、穩定產量,也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
此外,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是完善化肥市場體系的根本舉措。我國化肥供需總量平衡,但市場卻經常出現局部“緊缺”和“過剩”的現象,假冒偽劣化肥不斷擾亂市場、侵害農民利益。建立中央化肥儲備制度能夠有效調節市場供應,可以引導市場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