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國內30多家科研機構與山東金正大集團等70多家企業組成的緩控釋肥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生產體系,目前已經取得30多項技術研發專利,在包括包膜材料及工藝流程等關鍵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者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記者26日從此間召開的中國土壤大會“緩控釋肥研究應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研討會上了解到的。
據專家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化肥用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由于科學施肥體系不健全導致肥料利用率偏低。目前,我國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氮、磷、鉀肥分別僅為30%~35%、10%~25%、35%~50%。這種狀況一方面造成了肥料資源嚴重浪費,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低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養分大量流失,污染了生態環境,據粗略估算,我國農田生態系統中,僅化肥氮的淋洗和徑流損失量每年就約174萬噸。因此,提高肥料資源利用率,減少肥料資源浪費,對于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農業面源污染、節能減排等因素的促進,緩控釋肥料迎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產業化步伐迅速發展。截至目前,年生產能力50萬噸、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已在金正大集團建成投產。企業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國家化肥質檢中心以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康奈爾大學等20多家單位建立科研合作關系,為緩控釋肥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緩控釋肥是一種根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需求而釋放養分的新型肥料,具有控制肥料養分釋放、肥效周期長等特征,可使傳統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以上,緩控釋肥的發明在肥料領域里具有革命性的意義,被稱為“21世紀新型環保肥料”。在國外,緩控釋肥因為技術含量高、價格高昂,一直被稱為“貴族肥料”,并且一般只用在草坪保養、溫室作物、花卉苗木以及附加值高的少數農作物上,如何降低緩控釋肥生產成本,一直是困擾緩控釋肥行業發展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