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氣候變化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蘇州農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病蟲害持續嚴重發生,'人蟲大戰'保口糧安全在全市各地年年上演。蟲口奪糧,如何既保生產安全又保產品、生態安全?為此,今年市農林部門對防治策略進行了有效調整,將原來以農藥為主的病蟲控制技術轉變為物理、農業、生物等多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由此,到目前為止,全市水稻用藥普遍比去年減少了1到2次,機插秧用藥普遍減少了3次以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危害我市水稻的病蟲害主要是褐飛虱和縱卷葉螟,這兩種蟲均屬遷飛性害蟲,被稱為'兩遷害蟲'。褐飛虱是水稻'條紋葉枯病'的傳播者,其本身對水稻也有很大的殺傷力,成蟲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可使成片水稻'一夜白頭'。條紋葉枯病被民間稱為水稻'癌癥',破壞性極強。 2005年,我市水稻'兩遷害蟲'發生程度達到歷史頂峰,并連年持續。
市植保站站長張國彪介紹,今年,'兩遷害蟲'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比往年稍輕,但條紋葉枯病仍達到了大發生等級。如何既能最大限度降低蟲害損失,又能保證地產大米的質量安全,同時也能兼顧環境生態安全?防治的策略和技術是關鍵。不打藥,百余萬畝水稻有可能顆粒無收;拼命打藥,即使使用低毒高效農藥,也不能絕對保證對環境毫無影響。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今年水稻下種前,農林部門一改傳統上以農藥為主的防治手段,制定了物理、生物、農業、化學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防治辦法。首先,引導農民適期播種移栽。稻種下得越早越有利于條紋葉枯病的發生,為此,今年全市水稻播栽時間普遍比往年推遲了3天-5天。其次,在機插秧的秧田中,全部采用無紡布覆蓋,有效阻隔灰飛虱和條紋葉枯病,防治效果達到了90%以上。由此,水稻在秧苗期就可以減少3次用藥,并且,到目前為止,全市38萬畝機插秧水稻基本沒有發生嚴重的病蟲害。
此外,今年水稻生物防治手段推廣面達到了35%左右,比去年提高了7到8個百分點。生物防治主要采用人工合成的非化學農藥或植物源天然殺蟲劑,污染和毒性都較輕。在此基礎上,全市盡可能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行農藥減量使用。
據農林部門的相關調研,綜合防治技術至今效果明顯,在'兩遷害蟲'發生仍然偏重的情況下,全市大田水稻普遍減少用藥1到2次,農藥使用總量比去年減少了8%左右。張國彪說,農藥減量使用既能有效保證今年大米的質量安全,也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