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今年以來政府多次調整化肥出口關稅,化肥出口政策越來越嚴。但記者了解到,為了獲得盡可能大一些的生存空間,化肥企業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據了解,隨著國家出口關稅政策的不斷調整,化肥企業“自保”的對策也不斷翻新。如去年底海關提高磷酸二銨的出口關稅后,企業的反應是:一是搶時間出口。企業將產品堆積到港口,抓緊時間出口。二是改變出口產品結構。既然只是針對磷酸二銨征收特別關稅,企業紛紛改產磷酸一銨出口。有的企業在磷酸二銨之中加入一部分氯化鉀,作為三元復合肥出口。除此之外,因重鈣沒有關稅限制,企業就開始打這條出口之路的主意。
此后,國家每進行一次關稅調整,企業的反應都是拼命尋找空當出口。國家增加磷酸二銨、磷酸一銨及磷酸一銨與磷酸二銨的混合物關稅,而對重鈣、含氮磷兩種元素的化學肥料沒有設關稅,于是企業策劃出口重鈣、氮磷復合肥、三元復合肥等產品。后來國家又對過磷酸鈣和鉀肥征收30%的出口暫定關稅。這次企業真的陷入困境。然而,由于中國控制化肥出口,國際化肥價格相應上漲,國內外差價拉大,企業出口有了盈利空間,于是又抓住了這個空當拼命出口。
針對限價政策,企業的對策更是多樣:一是降低產品質量。由于磷酸二銨國家標準規定有不同含量的產品,在只是針對磷酸二銨限價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在標準允許范圍內降低了產品質量。二是改產。一些磷酸一銨企業雖然調高了出廠價格,但由于復合肥市場平淡,盈利壓力依然較大,于是,有的企業在增加產品氮含量后,將磷酸一銨改產為磷酸二銨直接投放市場。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把精力都放在應對政策上,而不是應對市場上,這顯然是“方向性錯誤”。而且在這些對策中,有些是積極的,而有些顯然是消極的。只有讓化肥生產產業鏈完全市場化,企業的精力才會完全用在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