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硫磺價格出現了暴漲,這導致了硫基磷肥的漲價。更為嚴峻的是,繼磷肥、鉀肥暴漲后,國內氮肥也出現了爆發式漲價,尿素等七、八月間狂漲七、八百元。8月上旬,國際化肥價格仍繼續保持上漲勢頭。(《上海證券報》8月18日)
化肥價格的猛漲引發了“今年秋糧形勢不容樂觀”的“盛世危言”,有專家指出,35%—40%的糧食產量是由增施化肥取得的;化肥的漲價在夏糧播種后,夏糧的豐收并不意味著秋糧形勢就能樂觀。按照化肥增產作用推算,化肥使用量銳減1/3意味著糧食可能減產10%左右。
秋糧減產10%左右盡管是一種理論推測,但在化肥漲價一段時間內不可逆的情況下,減產將成定局是無疑的了。那么,秋糧的減產,以及因施肥量減少而影響到土壤地力下降、明年種糧形勢等等,我們是否該重新評估CPI走勢與通貨膨脹前景呢?關于“已經走出通貨膨脹”的樂觀,很大程度上考慮了今年糧食豐收與增產的因素,然而,化肥漲價的影響效應卻不是今天才顯現出來的。生產資料價格的走勢有一定預兆,需要一個過程;那么,我們有沒有一個關于化肥的價格預警機制呢?理論上說,不應該沒有,可是從農民對于化肥價格猛漲的措手不及,許多化肥企業陷入困境、甚至倒閉,乃至專家們因糧食豐收增產影響到CPI繼續下行的判斷,我們似乎看不到預警機制的影子。早在4月15日,經濟參考報的一篇新聞分析中就有“化肥漲價,調控應該早作為”的提醒。而據該文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早在去年11月,業內人士早已判斷出化肥價格肯定要上漲;但政府的調控顯然滯后;新一輪的化肥漲價成因復雜,有的因素是國際市場漲價,對此難以控制,但有的卻完全是國內的人為因素,有關部門調控明顯不力。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糧價是百價之基,因此事關農業與糧食的問題,我們每時每刻都不可掉以輕心。關于化肥價格猛漲,預警不夠也好,調控不力也罷,都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失職。那么,這一板子該打到誰的屁股上呢?顯然,某些經濟學家難辭其咎。我覺得,經濟學家的功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所謂的“輿論導向”上,肩上那份責任更為重要。古人有云,“于無事時言有事,不失其為忠;于有事時言無事,其為奸也大矣。”某些經濟學家總是喜歡給大家吃定心丸,善于唱贊歌,就是不愿說“有事”;分析物價,預測CPI走勢、通脹前景,一張嘴要么是“肯定會降”,要么是“物價沒有工資漲得快”,再不行便說“中國的價格上漲并不是世界最快的”,更有甚者以“農民希望物價上漲”、“農民收入82%靠物價上漲”的荒謬之談“言無事”。經濟學家成了宣傳導向的引領者,而對于自己該做的事情卻好像無所作為。比如,有關化肥價格預警問題,我們幾乎沒有聽到某些經濟學家的任何分析、預測或警告。而關于房地產救市,某些經濟學家的吶喊則是一輪高于一輪。借用溫總理的一句話,“人民養育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經濟學家應該服務于社會、人民,還是忽悠人民,或為利益集團代言而不務正業,自己要不要反思?單說事關農業經濟的大事——化肥價格問題,經濟學家有沒有盡一點責任為政府提供預警、獻言獻策過呢?
特別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人民網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