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被炒得火熱的緩控釋肥料,始終難脫掉'貴族肥料'外衣,在市場上屢屢碰壁。6月29日-30日,在山東臨沂市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緩控釋肥技術及產業論壇上,來自美國、德國和國內30多位權威專家剖析了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前景與市場商機,同時指出,由于技術等原因導致價格高企,產品難在大田作物上普及推廣。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肥料處處長高祥照表示,國內肥料產業先后經歷單質肥、復混肥、配方肥和緩控釋肥等幾個階段,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的緩控釋肥,其最重要意義在于,實現一次性施肥技術,減少勞力投入,節省成本。他說,緩控釋肥核心技術是控制氮素釋放,'氮肥后移',這與當前提倡的'勤施薄施'并不矛盾,因為緩控釋肥的氮素定期釋放,可以滿足作物全程生長的氮肥需要,關鍵是緩控釋肥要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楊春升表示,國內緩控釋肥的研究、生產和應用起步較遲,品種配方不多,有些技術還未能完善,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且生產成本比傳統復合肥要高,推廣局限于花卉、草坪等,儼然一種'貴族肥料'。因此,如何提高技術含量、降低生產成本,最終成為普及大田作物的'大眾肥料',是擺在生產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
山東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運生表示,從2004年始研發緩控釋肥至今,其系列產品的開發利用總體上居國內領先水平,在綜合運用抑制劑協同效應及磷素活化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由于農民認識有限,推廣遇到不少困難。
他認為,推廣緩控釋肥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宣傳推廣長效肥不僅僅只是為銷售肥料獲利,更重要的是為改變農民落后的施肥觀念,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目前,施可豐緩控釋肥已在山東、河南、江蘇、河北等地建立了小麥、水稻和瓜果等示范田1萬多畝,推廣面積達430萬畝。
高祥照和楊春升還建議,緩控釋肥產業除了要解決價高問題外,還需要進行宣傳和培訓,讓廣大農民認識這種新型肥料;加強研究和開發,根據不同作物,研發出針對作物生長規律的緩控釋肥。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維護市場有序發展,不要讓企業搞一窩蜂,尤其是要嚴厲打擊個別借機造假謀取暴利的企業。
□現實意義
原化工部高級工程師馮元琦透露,我國當季化肥總體利用率為30%左右,其中氮肥為30%-35%,磷肥為15%-20%,鉀肥為35%-50%。由于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極大浪費,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損失的氮素近850萬噸,相當于1850萬噸尿素,價值380億元。此外,由于大量養分流失的損失每年達174萬噸,養分進入水體形成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惡化,成為形成赤潮的主因之一。
因此,從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和改善生態環境等考慮,這些正是緩控釋肥發展的重點方向。此外,國家非常重視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07年中央一號文均把控釋肥作為農業發展方向之一,國家扶持研發經費已達1400萬元。
防止'燒苗、燒根'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沈建華表示,緩控釋肥能夠解決作物需肥關鍵時期即需肥高峰的問題,在作物苗期控釋肥料只緩慢釋放養分,防止了肥料濃度過高'燒苗、燒根'和養分流失,等到作物生長快速期需要大量養分和需肥高峰時,控釋肥料的養分釋放也迅速加快,等于達到了養分的平衡。減少施肥次數的同時,節約了用工成本。
大量數據表明,緩控釋肥可將化肥利用率由原來30%-35%提高一倍以上,節約氮肥用量30%-50%,大為較少了煤、電、天然氣等能源。緩控釋肥施用,還可以防止農作物對氮素的過量吸收,對抑制病害和改善品質有一定作用。
□研發現狀 國產控釋肥效達120天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石元亮教授說,上世紀60年代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國內首先研制成功了包膜長效碳酸氫銨。如今,山東農大、華南農大、中國科學院、中國農大和鄭州大學等單位已從不同領域開展研究,研發了品種齊全的穩定性肥料、包膜肥料、緩釋肥料等產品。
特別在穩定性肥料研制過程中,我國已脫離了傳統單一抑制劑的模式,開發了復合型抑制劑,使肥效延長到112-120天,基本上解決了抑制劑作用時間短、應用成本過高的難題。此外,我國穩定性肥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成本相對較低,國際穩定性肥料的成本為普通肥料100%-150%,而我國穩定性肥料的成本為普通肥料3%-5%。
70家企業產緩控釋肥
馮元琦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從事緩控釋肥的科研院所有30多家,生產企業達70多家,其中,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就與國內48家企業達成這方面的合作,開發了數百個緩控釋肥產品。
目前,緩控釋肥產業化開發正如火如荼進行。山東農業大學與山東金正大集團合作,建成大型緩控釋肥生產線,生產出了熱塑性、熱固型樹脂、硫包膜等緩控釋肥產品;北京農林科學院的樹脂包膜控釋肥技術已轉讓給北京首創肥料制造有限公司、深圳芭田生態工程公司等單位,生產的產品規格控釋時間從60天到120天不等,氮肥利用率提高10%-30%,提高作物產量20%左右。
□存在問題 包膜肥料研發滯后
華南農業大學樊小林教授認為,目前,國內緩控釋肥的試驗室研發技術多,研究水平高,但缺乏中試研究,產業化水低,許多難于被工廠直接應用,產業化進程緩慢。此外,包膜材料選材廣,雖有利降低成本,但是控釋性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控釋效果不夠穩定。而發達國家美國Scotts公司在這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早已研發了技術成熟的前期快釋、前期慢釋和均衡釋放的緩控釋肥產品。
石元亮教授亦指出,目前,由于生產成本低、工藝簡單,我國添加抑制劑的穩定性緩釋肥基本實現產業化生產。但是,包膜肥料生產工藝較為復雜,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相對滯后。同時,緩控釋肥目前主要測重氮素養分,對磷鉀等養分的控釋研究較少,且只強調緩釋而忽略促施。
營銷推廣困難重重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肥料處處長高祥照認為,除目前國內部分緩控釋肥產品技術不過關外,推廣受到較大的阻力來自農民的認識。他說,在眾多農民的觀念中,速溶速效是衡量肥料質量優劣的評判標準,容易引起對緩控釋肥的曲解。許多農民把緩控釋肥拿到水里一泡,發現比傳統肥料難溶解,誤以為是劣質肥料甚至假冒肥料。
不過,馮元琦高級工程師認為,緩控釋肥價格偏高是推廣中的一塊'絆腳石'。他說,目前國內緩控釋肥每噸加工費用在600-800元,加上工廠管理和經營,大致每噸800-1000元,在市場上沒太大的競爭優勢。樊小林教授亦指出,在目前硫磺價格高企的背景下,硫包膜控釋肥僅硫成本每噸達1200元,緩控釋肥成為農民可望不可及的'貴族肥料',限制了緩控釋肥在大田作物上推廣應用。
山東金正大陳宏坤表示,作為一種新型肥料,雖然氮肥利用率提高50%以上,但推廣亦需要費很大功夫。要讓農民從認識到接受,企業首先要做大量的示范給他們看。目前,他們正與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合作,今年在黑龍江、河北、河南等開展示范工作,計劃在2009年后逐步擴大到全國。
□發展建議 降低成本贏取市場
有專家指出,雖然目前國內緩控釋肥成本比國際同類產品有較大價格優勢,但與國內傳統復合肥相比,優勢并不明顯,有的價格甚至高1-2倍,導致推廣難度較大。因此,企業要從包膜材料選擇,優化降低包膜厚度和均勻度,改進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節能降耗等出發,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與傳統肥料價格差距,讓廣大農民用得起。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石元亮教授表示,今后,我國緩控釋肥研究重點應集中如下幾個方面:篩選新型高效抑制劑和促釋劑;研發控釋效果耗、包膜能耗低、降解周期短的包膜材料;研究環境友好型控釋材料和緩控釋肥料的生產工藝。
開發緩控釋復混肥料
馮元琦高級工程師建議,要結合我國推行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不同土壤肥力、土壤質地和種植灌溉條件,研發緩控釋優先施肥技術模式。例如,使用'30%普通尿素+70%包膜控釋尿素'配方的緩控釋復混肥料,在油菜上一次性施肥,效果比全施普通尿素顯著,增產率達15%以上,氮素利用率增21%以上。在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習慣中,或許這種模式更易讓他們接受和推廣。
華南農業大學樊小林教授亦有同樣看法。他說,要在短期內改變農民習慣確實很難,可先從研發延伸性產品著手,讓農民過渡到接受緩控釋肥。目前,華南農業大學正與有關企業合作,開發香蕉專用控釋BB肥料,倍受農民青睞。此外,還可根據作物研發不同釋放類型的肥料,如早釋早供型、均勻釋放供應型和后期釋放晚供型等,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樊小林教授表示,我國緩控釋肥發展應兩個方向并重,在加強開展高端市場的同時,結合中國的特點,開發中低端市場(大田作物)緩控釋肥及其延伸產品,這樣有利于推進我國緩控釋肥產業化發展。
作為優先產業扶持發展
有控釋肥生產企業指出,目前,我國緩控釋肥行業發展規劃落后,生產廠家分散,惡性競爭嚴重。他們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可否將緩控釋肥行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出臺專門政策給予扶持,以便使起步較遲的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有企業建議,例如,在肥料出口問題上,不應將普通化肥出口關稅政策簡單應用在緩控釋肥上,現行實行征收135%的出口關稅率,嚴重削弱了我國緩控釋肥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陳宏坤說,由于緩控釋肥是一種新型肥料,用戶認知和市場接受需要一個過程,而農民選擇化肥時,往往將控釋肥與普通化肥混為一談,不利于產品推廣。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像美國一樣,對施用緩控釋肥的農民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在推廣應用中,積極利用媒體對農民加強有關知識宣傳和培訓,引導農民正確認識緩控釋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