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化肥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在日前召開得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把'切實保證化肥生產所需的煤、電、氣、運等原輔材料的供應'列為當前要著力解決好的七大問題之一。而筆者以為,要解決好化肥生產問題,保證化肥生產所需原輔材料供應固然是當務之急,但更重要的是要給化肥企業適當補貼,使其在保證正常生產的情況下有利可圖,以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否則所有政策的實施都將大打折扣。
目前,化肥生產所需的原料煤已經實現了市場化定價,隨國際石油價格的攀升而飆升。根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陜西、河南、山東等地近期晉城無煙塊煤到廠價普遍已達1300~1500元/噸,江浙一帶超過1600元/噸。按噸氨耗原料煤1.5噸計算,尿素僅原料成本已超過1320元/噸,加上320元/噸電力成本、300多元/噸動力成本,以及近100元/噸的人工、安全環保及銷售運輸費用,尿素總成本已超過2000元/噸。而目前國家對尿素出廠價限制在1725元/噸。也就是說,企業每生產銷售一噸尿素,就要虧損近300元/噸。
磷肥和復合肥企業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國際硫磺價格今年以來一直維持5000元/噸以上的歷史高位,目前仍在上漲,導致磷復肥企業成本大幅增加。汶川地震發生后,磷資源量全國排名第四的四川省95%的磷礦被毀,85%以上的磷肥生產企業遭到重創,短期內難以恢復生產,將會減少國內磷礦石和磷肥供應,刺激磷礦石和磷酸一銨等產品貨緊價揚。雖然國家對化肥、磷礦和粗級磷產品加征了100%出口關稅,可以遏制化肥及磷資源的外流,但成本的增長是剛性的。如果磷肥企業像尿素企業一樣,生產得越多虧損得越多,那么,任何企業也不會開足馬力生產。復合肥企業自4月以來,持續減產甚至停產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今,化肥出口之路已被封殺,化肥企業原本想憑借出口化解成本增長壓力的想法落空。在成本剛性增長和限價政策不變的情況下,為了減少虧損,企業唯一的選擇就是盡可能少產化肥。因此,要想提高國內化肥產量,保證國內市場供應充足,國家須在確保化肥生產所需的煤、電、氣、運供應的前提下,根據成本增加與化肥限價銷售對企業造成的損益情況,對化肥企業尤其是各省市重點骨干化肥企業實施財政補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