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成本影響,復合肥價格下行調整艱難,特別是原料生產企業的高成本,難以給下游的復合肥生產企業減輕成本壓力。目前,磷銨成本基本在4000元/噸左右。眼下,尿素價格已開始50-100元/噸的攀升,鉀肥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復合肥下游市場銷售不明朗,使復合肥生產企業購買原料需求隨之下降,讓上游的磷銨、硫酸生產企業行情低迷,一些自身配套合成氨和硫酸的磷銨生產企業一旦停產,將意味著企業全面虧損。
業內人士認為,影響復合肥市場銷售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農民對出臺干預政策的心理預期較高,同時,終端經銷商怕出臺限價政策。心理預期存在差異,使市場心理分走“兩極”,老百姓盼望出政策,經銷商擔心出政策,市場心理比較矛盾。
近幾年,國家連續出臺惠農政策,農民對好政策的心理期望比較大,特別是針對目前化肥的高價位,期望出臺化肥價格干預政策的愿望較高,因此購買行動遲緩。終端經銷商店里基本上沒有什么存貨、拿貨遲遲不出手,但是,原因恰恰相反,因為擔心出臺限價政策,終端經銷商怕進貨多政策一旦變化造成損失,觀望心理濃重,使市場遲遲不啟動。
復合肥成本上漲,導致下游農民心理發生變化。糧食漲價不明顯、農業生產中的投入產出懸殊,以及土地缺乏“吸引力”,是市場難啟動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上半年本是南方地區早稻種植時節,但從湖北地區來看,今年化肥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抵消了農民種糧的大部分收入。有人給農民算了一筆賬:湖北一些地區的早稻畝產大約在1200-1300斤,按照去年70元50公斤的國家最低收購價格計算,每畝收入800元左右。但是,按照每畝用一包復合肥追一包尿素的投入計算,加上種子、農藥和人工播灑等費用,去年農民一畝地可以有200-300元左右的利潤。但是,今年化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糧食生產成本上漲了近30%,粗略計算,去年100元左右一袋的復合肥,今年漲到了200多元/袋,人工播灑農藥的費用也由去年的50元/天,漲到了100元/天·人,也就是說,在正常收成情況下,今年畝產收入只有100多元。
但是,相對于化肥成本的上漲,今年糧食價格增長卻顯得有些低。今年年初,發改委宣布,2008年繼續在稻谷、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并在去年50公斤70元的稻谷最低收購價格基礎上,經過兩次調整將最低收購價格提高到每50公斤77元。雖然上漲幅度達到9%,但是,100斤早稻僅僅增加7元的收入,對于農民新增投入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有農民認為,利雖然薄,土地面積大還可以分攤和化解一部分化肥上漲壓力,收入也還可以保障,但是對于人均土地面積比較少的地區來說,農民就覺得種地有些劃不來了。
據悉,近幾年我國糧食生產的增長速度不斷減緩,自1996年以后,早稻種植面積逐年遞減。1996—2003年,早稻種植面積由8284千公頃銳減至5590千公頃,平均每年下降385千公頃,下降幅度高達33%。近日,來自國家農業部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08年上報的早稻種植面積不足8000萬畝(約合5333千公頃)。雖然各級政府一直努力增加早稻面積,但由于各地耕地質量不均、農民種糧積極性不一等原因,早稻收成還難以把握。
種地成為農民的“副業”也是造成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后,務工與務農的收入形成鮮明對比。勞動力輸出后,農民收益明顯增加,即使做沒有技術的小工,一天也能掙到60元錢,而且上午做工,晚上就可以拿到現錢。而農民種一季甚至是一年,收成之后賣出去才能變現,使土地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一些企業認為,生產企業雖然艱難,但是糧食主產地依然是“重災區”。國家應當在政策支持“災區”,疏堵并施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前期國家依靠關閉出口大門、限價等措施調控化肥市場價格,但是,并不能改變農民的收入現狀。要從根本上扭轉農民對種糧重要性的認識,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將糧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降低糧食成本投入的同時,疏通糧食下游渠道,給予農民更多的種糧補貼政策,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幅度,分梯度適當提高糧食價格,才能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