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地使用農藥對農產品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已經從事了20多年農藥研究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所長張湘寧接受記者采訪一開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張湘寧說,目前社會上許多農產品打著綠色旗號吸引消費者,以不使用農藥作為賣點,這其實是在誤導輿論。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存在病蟲害是客觀事實,適當地使用農藥對農產品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我國的耕地面積只有18億多畝,并且還在不斷減少,卻要承載著13億之眾、并且還在不斷增長的人口的農產品需求。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如果不使用農藥,單靠農作物的自生自滅來發展農業的話,許多農產品不僅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產量也會明顯下降,甚至會導致大面積的蟲災和糧荒。
張湘寧指出,那些所謂的綠色農產品不可能大規模、成批量地生產出來。現代意義上的農業生產,還是離不開農藥的。中國的農藥工業年產值目前在300億元左右,其產品價格比進口貨低不少,如果國產的都被進口的取而代之,中國農民每年花在農藥上的費用估計要有1000億~2000億元。顯然,中國若沒有自己的農藥工業,將會給農民增加多么大的負擔!可以說,正是有了中國自己的農藥工業,對農民的增產增收才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中央對'三農'工作極為重視,今年更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農藥行業對此責任尤為重大,需要加倍努力。
農藥不可缺少,但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應該嚴格規范。這是張湘寧強調的又一個觀點。我國的農藥生產企業目前約有2000家~3000家,廠點多,小而分散,經濟實力差。由于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造成低端產品生產能力、產量的過剩,帶來了市場的無序競爭,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而市場需要的高效產品又無力開發。針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鼓勵企業之間的合并重組,提高產業的集中度,組建若干個大型企業集團,把企業做大做強。另外,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也應嚴格規范。例如,蔬菜生長期短,水稻生長期相對長,在防治病蟲害時,要求分別使用作用特點不同的農藥,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的殘留影響。
發展農藥工業,科研要先行。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農藥專業研究所,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近年來不斷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他們通過產權制度的創新,變國有資產為現在的股份制多元化資產結構,控股權掌握在市場競爭主體手中,運作上更加貼近市場,更加符合企業運作的要求。該所先后完成了1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包括一些國家級的農藥科研攻關項目。他們創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低毒新型殺蟲劑———呋喃蟲酰肼,已完成工業化開發并進入市場。介紹了上述情況后,張湘寧深有體會地說,農藥科技成果轉化靠體制創新,農藥工業的發展也必須走創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