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買高價肥叫苦,廠家訴說原料暴漲苦衷,經銷商抱怨難賣肥料……近20年,廣東肥料市場從未像2007年這樣引人矚目,市場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以下一組繁雜的數據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2007年1月,廣東市場上高濃度復合肥均價2120元/噸,碳酸氫銨555元/噸,進口氯化鉀2170元/噸;11月,同類產品價格卻依次演繹成:2840元/噸、660元/噸和2900元/噸。一年頭尾,高濃度復合肥和氯化鉀差價高達700元/噸!
但是,對比數據只能看到肥料市場變化的表象。而這種表象,讓業界同仁產生了傾向性的詮釋:肥價上漲,是公開、公平的市場機制在運作的結果。然而,來自質疑者的聲音:這場20年來肥料價格超異常的巨變,如果僅用“‘無形之手’在統攬市場變局”,已不可以完全解碼2007年廣東乃至中國肥市了。
“鉀肥進口權壟斷,9億農民埋單!边@個來自某權威媒體的標題,或許是對今年鉀肥市場最直接、最形象、最到位的描述。作為復混肥重要原料的鉀肥,絕大部分依賴從加拿大、俄羅斯進口,然而進口權幾乎是掌控在中化和中農集團手上。名義上有進口權的中阿、魯西、洋豐等8家企業,實際上大多數還是要經過中化和中農這兩個中轉站。
據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兩大集團每進口一噸鉀肥,轉手賣給國內化肥企業,純利潤至少1000元。相對國內復混肥廠家100-300元/噸的利潤,這種一轉手便有1000元落袋的交易,暫不好說是暴利,但至少在國內其他行業并不多見。據估算,今年中國將進口鉀肥900萬噸,按1000元/噸的利潤,國內9億農民每人將為此多付10元的耕種成本。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肩挑社會重任的省、市國有農資龍頭企業的農資公司,看著中化、中農迅猛加價亦眼紅了,不僅大幅度提高賣價,而且公然囤積肥料惜售,制造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肥慌”。行內人士坦言,在廣東幾大港口,操控在農資企業手上的鉀肥多達70萬噸,完全可以供應到明年春季,但目前許多復混肥生產廠家居然拿不到貨。
同樣,產能原本供過于求的尿素,在鉀肥的漲聲中,也獲得了解釋價格上調的無關“理由”。更讓人費解的是,國內磷酸二銨居然斷貨,這是10年來罕見的現象。究其原因,知情人士分析答案是,經銷商有跟風哄抬價格之嫌疑。
11月,高濃度國產復混肥銷量比上月下降了27%,但價格漲了15.7%。在施肥淡季肥料暴漲,已不能單純用“供求”關系進行分析了,而是市場出現了肥價泡沫導致肥市踏空的風險。在這場無形的博弈中,誰將是最終受害者?在肥業的產業鏈上,原料上漲→復混肥廠家漲價→經銷商“水漲船高”→最終埋單的還是農民。
有業內人士分析,2008年春季是復混肥市場上的一道坎,垮過去就是門,垮不過就是檻。農民能否跨過,關鍵在于國家出面干預與否,讓肥市回歸到“供需決定價格”市場規律上。
不然,“當外部環境不能改變時,只能改變自己”的廣大農民,大量施用碳銨、磷肥、尿素單質肥料,甚至僅用農家肥的歷史舊幕,將在前進發展的道路上倒退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