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專刊收到煙臺一位農資界老朋友送來的蘋果。味甜水多核小的煙臺蘋果入口,讓我想起了許多與他交往的往事。2002年我第一次采訪他,那時他們改制“獨立”不久,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辦公;5年功夫,他們已經脫胎換骨,發展成為一個銷售生產一體的集團公司。分享他們成長喜悅的同時,我也在想:一個企業成長的力量在哪里呢?
回顧中國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體制、制度變革帶來的巨大力量。這是一種基礎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中國經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無從談起;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同樣時代同樣地區同樣行業,為什么同樣的基礎力量卻產生不出同樣的發展業績呢?就拿農資行業來說,為什么有的公司欣欣向榮,有的公司就萎靡不振呢?除了基礎力量還有哪種力量在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呢?
前段時間的一次側面采訪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力量。在四川采訪一家化肥生產企業,遇到了那位煙臺老朋友的部下,晚飯后擺“龍門陣”,我說最近見到你們老總,感覺他變化很大。來北京參加我們報社組織的農資總裁圓桌論壇,他就特別善于抓機會接觸外資;參加全國磷復肥會,就借機把自己的廣告做到了每個高端論壇上。他的這種變化是不是你們改制帶來的?他說,不是,你畢竟不如我了解他,我們在一起十年了。他一直就是這樣的人。公司沒成立他就是這樣,別人評價他鼻子靈、眼光準、“臉皮厚”,也就是看準的事再難再傷面子也去做,公司的變化其實是他帶來的。這一席話讓我有種“燈下黑”的羞愧。
提起企業家在企業中的作用,我早從諸如柳傳志等人身上看到了:那是一種“突破”的力量,他們突破舊的習慣和體制,帶來新的制度搭起新的舞臺;那是一種“引領”的力量,激發爆發群眾的力量,并給出方向。那晚的聊天補足了幾年前我缺失的采訪,也讓我感悟到企業成長必須的另一種決定性力量。
參觀葛洲壩水電站時,水與壩的關系給我深深的啟迪:沒有水,壩再高也發不出電;沒有壩,水再多也蓄不起能。水在壩那里受到了約束也獲得了方向,壩從水那里受到了壓力也聚起了能量。這是水電系統“突破”與“引領”辯證法。企業也如此,企業就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成長。反之,如果企業出現成長遲緩發展遲滯,是不是該從這兩種力量上找找原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