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三人成全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首頁 >> 信息中心 >> 種子市場 >> 正文
國內化肥市場每日走勢評述
國內尿素市場動態簡報
玉米種業的機遇和挑戰
http://egbuddhist.com 2004-12-28 4:13:41 信息來源:玉米種子論壇 瀏覽: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在玉米生產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雜交玉米種子的培育和推廣,在世界上已形成規模很大的玉米種子產業。這個被譽為投資少,見效快,周期短,盈利豐的“黃金產業”,成為當今企業家矚目和投資的熱點。中國玉米種子行業經歷了“四自一輔”和“四化一供”體制時期,為玉米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以后,中國玉米種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玉米種業經歷發展高峰之后,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20世紀80年代,中國玉米種子市場在商品經濟大潮中經歷的變化,呈現“高潮-低潮- 恢復-再發展”生產周期。各地大部分種子公司都把經營目標對準了投資少,盈利多的玉米種子,迅速形成“百家爭營,各自為戰”的激烈競爭局面。進入90年代,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從3億畝持續增長至3.5億畝左右。每年約需種子8~9億kg。按畝產種子200kg計算,每年保持480畝制種田足矣。從1990~1999年雜交玉米制種面積看,10年中制種面積超過500萬畝的有6年,低于500萬畝的有4年;最高年份1995年達660萬畝,最低年份1992年僅360萬畝;最高與最低年份相差300萬畝。這是種子市場激烈競爭的結果。

  在玉米種子短缺時期,經營種子往往帶來豐厚的利潤。1994年度雜交玉米供種總量只有8.2億kg,求大于供,價格劇漲。經營種子輕而易舉地獲得厚利,較大地剌激了玉米種子生產。1995年制種面積陡然上升到660萬畝,由于受1994年度搶購玉米種子的影響,主銷區種業人士余悸未消,唯恐營銷落空。加上媒體誤導,1995年玉米種子又賣了一個好價錢;但實際上庫存種子已達到5億多kg。“種子戰”仍然使經理們獲取可觀的利潤,再次形成玉米種業“大干快上”的局面.任何商品經營在市場不飽和狀態下,規模與效益成正比;而在飽和狀態下,規模與效益往往成反比。盡管供大于求的信號迭迭發出,庫存種子堆積如山,經理們仍然興致勃勃,盲目擴大制種面積。1996年玉米制種高達645萬畝,加之“老天”幫忙,單產和總產量均達到歷史最高峰。加之上年庫存,玉米總供種量達到16億kg,比全國常年實際用種量8億公斤整整多出1倍。1996年種子價格隨供求關系上下大浮動,價格直線下滑。銷區經理們看形勢有利,持幣觀望,坐待跌降,銷售高峰大大后延。產區經理們叫苦不迭,四處奔忙尋銷路,只求種子不積壓,減輕貸款利息壓力。1997年背負庫存6~7億公斤玉米種子的沉重包袱,農業部有關部門采取調控措施,建議各地調減面積。當年實播面積只有410萬畝,但由于主產區受幾十年罕見的干旱災害,實收面積僅為360萬畝。單產降至7年來的平均水平,畝產種子僅150kg左右,總產5~6億kg。再加上庫存種子4.59億kg,當年實際可供種總量達10.7億kg,仍然供大于求,價格一直疲軟。直到1998年供種結束時,庫存種子仍達1.42億kg。1999年制種494萬畝,預計產種量10.5億kg,加上庫存,2000年全國玉米供種量估算11.8億kg,預計仍將富余3.8億kg。但天有不測風云。由于許多地區出現嚴重旱情,制種產量顯著下降,供求關系尚未明朗。

 玉米種業豐厚利潤改變了長期形成的種子生產與流通的格局。例如,遼寧省每年向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30個縣提供玉米種子1.8億kg,加上遼寧自身用種,每年需生產種子2.5億kg,占全國總用種量的1/3左右。“九五”期間,供求關系發生很大變化。其一是以甘肅為代表的新產種區迅速崛起,每年產種量由幾百萬公斤急劇上升到近億公斤。其二是以河北、山西、內蒙古為代表的產種省份,制種面積進一步擴大,三省(區)的總產種量已超過了遼寧。其三是以山東、河南、陜西、吉林為代表的長期自繁與外購相結合的省份,自繁自供種子的比例逐年增加,并有一部分轉為銷出。其四是以京、津、滇、黔、皖為代表的完全依靠外調種子的省市,現在亦開始制種以增加自供比例。由于玉米品種和種子產地多元化,而供求關系又是一個穩定的常數,從而形成了全國玉米種子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強化了不可逆轉的買方市場。可以預測,在21世紀初的若干年內,玉米種業將長期處于買方市場,供大于求。但也應指出,買方市場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深層次的種業體制改革。

2 玉米種子市場競爭激烈,幾家歡樂幾家憂愁


  玉米種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必然有競爭。只有質優價廉、適銷對路、信譽較高的產品方才受到農民歡迎。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玉米種子市場,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機制尚未形成。玉米種業競相降價帶來的后果是出現種子多(品種多)、亂(布局亂)、雜(種子雜)的局面。主管部門發布《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目的是杜絕假冒偽劣種子進入市場,但其核心內容卻是重申把種子銷售權限定在縣級種子公司。實際上更加劇種子市場的非正常競爭,促進了市場“種子戰”。市場“種子戰”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盲目擴大制種面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按計劃制種,有些種子公司不是以市場需求決定制種規模,而是以公司的人力和財力確定面積,為盈利超計劃制種。在種子緊缺年份,農戶會違約將種子賣給其他肯出高價格的公司,種子公司不可能與制種的千家農戶打官司;而在種子剩余年份,種子公司必須收購向農戶預約生產的種子。農戶也把玉米制種作為致富手段,私繁亂制,套購倒賣,積沙成塔,大量的超產種子投向市場游蕩沖擊,使種子價格大起大落。第二是競相促銷攪亂市場。由于真正意義上的種子市場還沒有形成,種子質量在競爭中所占權重較低,價格居于主導地位,導致種子質量意識淡薄。種子促銷有幾種誤導:聲稱新品種推廣,價格低廉以及媒體弄虛作假。許多低層次動作滋長蔓延,競相壓價,相互傾軋,商業道德不良,造成市場混亂。第三是假冒種子充斥市場。極個別經營者見利忘義,偷梁換柱,摻雜使假,以次充優,以陳代新,在地方保護主義庇護下,即使訴諸法律,也常常不了了之。有些省、自治區、直轄市種子管理部門在大城市舉辦的“種業集市”,使種子市場競爭趨于明朗化。在那里,開展了真正的玉米種業競爭,比質量,比品牌,比包裝,比價格,比信譽,還要比咨詢服務。農民可以明了行市,貨比三家,買個踏實,每購上30~40kg種子,既便吃喝加路費仍然比縣種子公司價廉物美。縣種子公司銷量劇減,收入下滑。有些地方種子部門為自身利益,設卡堵截,沒收轉商,乃至吊銷司機執照。市場競爭本來就有盈有缺,不在競爭中振興,就在競爭中衰亡。

3 畫地為牢-縣級公司千方百計謀求自身生存

 玉米種子是一種具有天然性和再生性永續利用的資源。年年制種,歲歲盈利。全國每年需種8~9億kg,平均每公斤按最低利潤4元計算,每年即有30~40億元的凈利潤在市場上游戈,每家種子公司都希圖從中分得一杯羹。1999年作者在北方地區隨機考察了20家縣級種子公司,發現有2/3的公司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公司員工偏多,人浮于事。最少的公司25人,多的公司130人,平均50~60人。個別公司多達400人。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一般有25~50人足矣。二是職工素質偏低,管理水平差。種子公司中有大專學歷的員工僅占5%~10%,加上中專學歷的員工亦不到20%。職工素質偏低無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三是職工中“一多二老三少”,即女職工多、年歲偏老、內行人少。四是管理乏力,負債經營,資不抵債。因是國營體制,故安于現狀,靜待改革.五是思想觀念滯后。缺乏奮起爭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縣級種子公司擁有自己的“地盤”,有固定的銷售農戶,每年都保持穩定的利潤。在當前鄉鎮企業不景氣、大批職工轉崗的情況下,種子公司經理亦承受多方面難以抗拒的壓力。第一個大難題是沒有人事管理權。公司的經營活動聽命于當地人事安排,成為求職者的首選和跳槽者的理想去處。最難處理的是“子弟兵”,經理稍有不慎,即有免職或調出之虞。調查中發現有一家公司3年竟換了4任經理。一任經理一茬兵,債務年年往上升。第二個大難題是非正常社會干預。經商納稅本是正常的社會行為。但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分辯公平與合理。募捐出一些,贊助多一點,攤派算一份,最經常遇到的征收項目有營業稅、工商稅、環保費、市容費、衛生費、流通費,私下里還有一些有名無據的支出。經理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搞關系”、“通路子”。種子公司盡管盈利,卻無權無力增加設備,更談不上宏偉創業。第三個大難題是處理用戶和基地的關系。種子難賣,基地難落,三角債難清,供求伙伴難處。經理一方面要以優質服務贏得用戶和基地的信賴,另一方面還要適應社會生存的特點,吃喝游覽好招待,千方百計維系購與銷的伙伴關系。經理們面對諸多難題和壓力,千方百計維護自身臃腫機構的生存和經濟利益,不準其它單位在所轄范圍內營銷種子。縣種子公司和管理站“二位一體”,發現侵界種子即行沒收或轉糧,因而種子糾紛層出不窮。農民被圈在指定的地點購種,在“賣方市場”里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縣級種子公司路在何方?在被調查的20家種子公司中,有3家已實行或準備實行股份制企業,并自育品種,打出品牌。有6家經理對種業發展前景有思路、有方案,但最后決策還要由“婆婆”點頭。其他經理們對種業形勢表示困惑與無奈,在地方干預之下,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跟著感覺“走著瞧”。

4 知識產權難以保護,育種家的苦悶與無奈

 在玉米種業競爭和種子之戰的夾縫中,感受苦悶與無奈的算是玉米育種家。眾所周知,自20世紀初期伊斯特、沙爾和瓊斯創造雜交玉米并奠定了制種方案以來,全世界玉米育種家至今均沿用此法,即通過二環系法選出自交系,再以兩個自交系組配雜交種。此法并不復雜,從受過高深教育的教授、研究員,到基層從事農技工作或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民,都可以用此法培育玉米雜交種。但能否成功,則取決于育種家的謀略、經驗、投入、辛勤乃至機遇。但是,要選育一個雜交種,通常需要經過選系、加代、組配、繁育到推廣等諸多程序。一般需要6~8年或更多一些時間。若改弦更張,重訂方案,又需要一個6~8年。時光無涯,人生苦短,獲取成功的育種家畢竟是少數。科教體制中,經費由國家無償供給,長期以來形成“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育種家們對育成品種缺乏推廣能力和積極性。國營種子公司無償地使用科研部門育成的新品種,對選育新品種漠不關心。其結果是,科學家經歷千辛萬苦育成一個雜交種,而種子公司在“統一供種”政策下,利用育種家的成果,輕車熟路,年復一年獲取可觀的利潤。政策導向造成兩個部門明顯的的反差。玉米“黃金產業”有利可圖。現今除國家、省級育種單位外,地區、縣市科研和種子部門都青睞育種工作。資力雄厚的大公司紛紛開辦科研所,更多的則是有些基層種子公司,急功近利。據報道,全國至少有2 000多家種子公司染指玉米種業,其中至少有400家兼營育種業務。“你有他有我也有,千方百計早出手”。一期間雜交種驟然增多,新品種不斷翻新。種子公司推出新品種正常渠道有兩條:一是依靠購買育種單位的種子專利或合作開發權;二是高薪招聘離退休育種家,輕車熟路,快出成果。反之,亦不乏其數。1997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正式發布。但缺乏配套的管理機構和健全的法規體系,形同虛設。大多應用型科研單位和育種家都已認識到,科技體制必須改革,所有制形式必需突破,科研院所必須進入市場。據有關部門對83位玉米育種家調查,有56位科研人員表示愿意到種子公司工作,占調查人員總數的69%。

 玉米種業國際化趨勢即將形成,中國玉米種業誰主沉浮世紀之交,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出現結構轉型、體制轉軌和經濟開放三大趨勢。玉米種業面臨資本、技術和智力經營三大優勢明顯的國際種業集團的嚴峻挑戰。中國常年玉米種植面積約占世界總面積1/5,是一個令國內外企業家矚目的市場,跨國種子企業加快了進入中國的步伐。形勢所迫,大勢所趨。玉米種業正在稍稍地探索幾種改革模式:一是科研單位從事玉米種子開發;二是種子公司辦科研;三是種子公司與育種單位協作;四是種子公司之間的聯營。還有其它不同形式的玉米種業集團先后崛起,以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形勢。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有些人士把上述協作形式視為種子產業化的改革方向,滿足于短期利益,放松長遠的改革。形成層層搞育種,機構小而全,工作重復多,浪費人財物。尤其應該注意到,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即將形成,我國正步入世貿組織,農產品(包括種子)市場必將全面對外開放。“入世”對中國玉米種業來說利弊兼具,挑戰和機遇并存。例如,對中國玉米生產和出口貿易短期內將有很大的沖擊;但先進的種子技術和遺傳資源的引入,將有助于豐富玉米種質基礎,提高育種水平和增強種業競爭力,特別是有助于加速玉米育種和種業體制的改革。要抓住時機,從宏觀上增強駕馭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種業市場的競爭,將把挑戰變成機遇。為此:

  第一,加快科研和種業體制改革的步伐。體制改革要突破所有制的限制,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要解決政企不分和育繁銷脫節的問題,搞活運行機制,放開種子市場。打破區域封鎖,促進種子流通。科研體制改革要與種子行業改革同步進行。種業科技與種子生產同步發展,加快種子產業化的建設進程。   

  第二,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加快出臺我國《種子法》。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執法系統,保護從業者在法制環境下公平競爭。加強消費者的權益維護,保護知識產權。政府要加強宏觀管理和監督職能,依法保護消費者、投資者、經營者和育種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扶植和組建優勢玉米種業集團。正確地認清即將形成的玉米種業大改組、大兼并、大市場的發展趨勢,有計劃地扶植和組建若干跨地區、跨行業聯營的優勢種業集團,包括民營股份制種業集團。加速國營種子公司的股份制改革,鼓勵民營企業收購、兼并科研院所或種子公司,也鼓勵科研院所或科學家帶技術、帶成果進入股份制種業集團。要以優惠政策歡迎外資或跨國種業集團合作開發中國玉米種業。加速中國種業技術、經營管理和企業制度的現代化進程

【發表評論】 打印本文】 【關閉本頁】 【

相關信息
·明年農民該種啥 (2006-9-20)
·新形勢下中國種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2006-8-30)
·論中國種子企業的兼并與聯合 (2006-8-30)
·中國種子產業形勢和前景 (2006-8-30)
·我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種子產業化 (2006-8-30)
·我國應打造民族種業“航母” (2006-8-30)
·蔬菜種子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006-8-30)
·農民對今秋麥種供應有“四盼” (2006-8-30)
·明年種子企業與行政部門“分家” (2006-8-30)
·安徽馬鞍山種子上漲 化肥下降 農藥持平 (2006-7-17)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欄目導航 | 在線投稿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B2B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