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藥劑型發展不平衡狀況目前仍沒有實質性改善,加工技術仍處初級階段,在國家大力倡導節能減排的新形勢下,提升農藥制劑加工水平已成當務之急。這是記者于9月16日~19日在合肥召開的全國農藥劑型加工及專用助劑發展研討會上獲得的信息。 安徽省國家農藥劑型工程中心主任戴權介紹,在我國農藥制劑中,以乳油、可濕性粉劑為主要劑型的不平衡發展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始終沒有明顯改善。期間業內人士不斷呼吁盡快改善這一不合理狀況,但收效甚微。直到我國加入WTO,國家下決心禁用高毒農藥后,我國農藥制劑發展才開始迎來轉機,其加工技術因此得到一定提升。
科技部高新司材料處處長張新民表示,目前我國農藥制劑加工技術的創新方式仍以“炒菜式”為主,缺乏理論體系支撐,且不具備系統性。同時,農藥助劑配套體系也不健全,大部分助劑仍依賴進口。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我國農藥制劑加工技術尚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理事長羅海章指出,我國農藥制劑加工在配方技術、裝備與工藝技術、助劑配套技術方面還處較低水平,目前全國農藥制劑加工企業已超過2000家,但具備先進技術的卻很少,以芳烴為溶劑的乳油劑型依然占據主要市場。他強調,為抓好農藥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國家決定要大力削減以芳烴為溶劑的乳油制劑生產。在這一形勢下,大力提升農藥制劑加工水平,加速研制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農藥新制劑,已成當務之急。農藥制劑研發與加工的宗旨應是:使用最小的有效含量,實現藥效的最大化。
對于如何提升我國農藥制劑加工水平,早日實現與國際接軌,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不能盲目照搬國外發展模式,而應當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藥制劑加工發展道路。為此建議業界:深入了解農業生產方式對農藥劑型的具體需求,針對不同地區用藥環境的差異性,盡快形成差別化制劑體系和劑型加工標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