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復混(合)肥產能明顯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看到的是還有無數企業和資金前赴后繼投身到這個巨大的“泡沫”中:一些企業在上馬新項目、一些企業在擴建項目。隨著越來越多的“泡沫”的泛起,讓人們愈加看不懂這個市場了。透過“泡沫”,我們來看看這“泡沫”掩蓋下的真相。
一、產能不能反映產量。現在有的企業動不動就說自己產能達到多少萬噸,表面看也確實有那么大規模,但其真實產量可能小得可憐;而有的企業雖然產能不大,但是在市場較好的時候,其真實產量可能超過產能的50%。在分析復混(合)肥行業市場供需關系時,單單依據產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產能就是企業有意制造的“泡沫”,多少是可以隨時變的。
二、公司數目增加,實際產量沒有增加。現在有很多企業不再滿足一個品牌,有的另外成立公司,甚至不惜代價,花錢注冊合資公司。這樣一來,雖然許可證書發放很多,實際是一個企業擁有兩個或者多個證書,實際產能沒有增加。這樣做只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已。
三、門檻太低,有利可圖。復混(合)肥行業進入門檻太低,有的企業只有一臺設備就可以取得許可證,至于生產的產品質量能不能保證就在其次了,更有甚者故意生產不合格產品,以牟取暴利。有利潤就有投資,投資多了,泥沙俱下,也就泡泡泛起,這是必然。
四、可行性分析不是客觀反映。現在公司在上新、擴建項目之初,都會做一些市場可行性分析。有些是委托咨詢機構,有些則是企業自己調研。分析結果肯定是可行的,市場有缺口,才使得資金流向復混肥行業。筆者就遇到過一些新上有機肥、生物肥的私營企業,分析市場時一張口就是山東壽光有機肥市場有多大多大。在無數泡泡的誘惑下,可行性分析大多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專業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