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農民群眾普遍反映現在的一些農藥“洋名”太多,根本無法看懂,更不知道是干什么用。比如“三唑錫”、“五氯硝基苯”、“甲基磷”等等,雖說有些農藥使用后效果不錯,但農民群眾還是“望名生畏”,不敢使用。據說上海郊區一農民就因此鬧出個笑話。該農民聽農技人員說,他的農作物需要施用“甲基托布津”農藥,便到農資部門說要買“殺雞說不清”,這雖說是個笑話,但根源還在于現在的農藥名越來越“洋”了。
據了解,每年我國新生產的農藥就有七八十種,一些生產廠家也不管農民看懂看不懂,認為只要起個新名字就能夠多銷。其實是適得其反。尤其是農藥,它的使用對象是樸實的農民,文化水平不太高,你的農藥名洋氣十足,農民不僅記不住,還易產生反感情緒,這對生產廠家是十分不利的,更談不上什么暢銷了。而很多外國大公司的產品在進入中國時,總是先在中國注冊上個適合中國人品味的商標,如雪碧、通用、金利來等著名商標,他們這種棄“洋”求“土”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
市場經濟是自由、公平的競爭經濟,消費者滿意是保證產品有競爭力的源泉,質量上乘且可靠的農藥,如果僅因一個難以記住的“洋”名字而失去農民群眾的青睞,實在是太可惜了。要知道,農民群眾買農藥是用于防治病蟲害的,他們最喜歡的還是容易看得懂用途的農藥名字。輥輮訛4
項城市蘇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