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25日,全國農技中心在江西省召開了全國中晚稻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會議總結了早稻及單季稻前中期病蟲發生情況,分析會商了中晚稻主要病蟲發生趨勢。預計中晚稻病蟲害將偏重發生,發生面積10.4億畝次,比2006年增加2000萬畝次。其中,蟲害以遷飛性害蟲為主,呈嚴重發生態勢,發生面積7.3億畝次,比2006年增加2000萬畝次;病害以稻瘟病、紋枯病為主,屬中等發生年份,發生面積3.1億畝次,與2006年基本持平。
一、 早稻和單季稻前中期病蟲發生概況
目前,我國華南和江南早稻已基本收割完畢,西南、江南、長江流域、東北大部中稻處于分蘗末期-孕穗期,早稻及單季稻前中期水稻病蟲以遷飛性、鉆蛀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為主,南方大部稻區發生較為嚴重,全國主要病蟲發生面積6.3億畝次,其中蟲害發生4.7億畝次,比2006年增加23.6%,病害發生1.6億畝次,與2006年持平。表現為:一是“兩遷”害蟲遷入早、峰次多、遷入量大、發生范圍廣,田間發生為害重。其中,大部份稻區稻飛虱發生期比常年提前20天左右,華南、江南和西南早、中稻區大發生,田間數量之大為近年同期罕見;當前江南北部、長江中游中稻區已達防治指標,長江下游、江淮等單季晚稻區蟲口密度上升較快,褐飛虱比例偏高,全國發生面積1.7億畝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40%以上。稻縱卷葉螟在華南、江南大部和西南中東部偏重發生,近期江南中北部、長江流域和江淮稻區蛾卵量急劇上升,全國發生面積1.4億畝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近40%。二是鉆蛀性害蟲冬后基數高、發生面積大,部分稻區發生程度重。二化螟總體發生程度雖較2006年有所下降,但江南、長江中游大部和西南北部稻區仍達大發生標準,全國發生面積1.4億畝次;三化螟大部發生較輕,發生面積2430萬畝次。三是水稻流行性病害發生為害總體與2006年相當。紋枯病大部稻區偏重發生,略重于2006年,發生面積1.1億畝;稻瘟病除西南局部稻區偏重發生外,大部稻區偏輕發生,發生面積2300萬畝次,輕于2006年;長江下游、江淮稻區因傳毒介質灰飛虱蟲量大、帶毒率高,水稻條紋葉枯病呈大流行態勢,發生面積2720萬畝,經防治后得到有效遏制。
二、 中晚稻主要病蟲發生趨勢
根據當前水稻病蟲發生情況,結合水稻生長、品種布局、氣象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中晚稻主要病蟲將嚴重發生,發生面積10.4億畝次。其中,蟲害以“兩遷”害蟲和水稻螟蟲為主,發生面積7.3億畝次,比2006年增加2000萬畝次,病害發生面積3.1億畝次,與2006年基本持平。
(一)水稻害蟲
稻飛虱在江南、西南、長江中下游、江淮及華南稻區大部大發生,發生面積3.3億畝次;稻縱卷葉螟在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大部及西南東部大發生,華南大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3億畝次;二化螟在江南、長江中游、西南北部和東北部分稻區偏重發生,其他稻區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3億畝次;三化螟在華南、長江中游沿江和川西局部稻區中等發生,其他稻區偏輕發生,發生面積3800萬畝次。
(二)水稻病害
稻瘟病在西南、東北部分及江南、華南局部稻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6500萬畝次;紋枯病在全國大部稻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1.7億畝;水稻條紋葉枯病在長江下游、江淮稻區中等發生,華北、東北局部稻區呈上升趨勢,發生面積2100萬畝;稻曲病在江南、長江流域、西南和東北部分稻區有偏重流行的可能,發生面積5400萬畝;白葉枯病等細菌性病害在沿海、沿江(河)稻區可能發生較重。
三、預測主要依據
(一)病蟲殘留基數及當前發生情況
一是“兩遷”害蟲殘留蟲量高,當前發生嚴重。華南、江南早稻遷飛性害蟲發生嚴重,殘存基數高。當前中稻和單季稻種植區稻飛虱蟲量普遍偏高,接近或超過大發生的2006年同期。西南、江南、長江中游單季中稻區,經防治后近期大部分稻區又達防治指標,部分稻區百叢高達2000-4000頭。江南北部、長江流域、江淮大部遷入期比2006年提早15-20天,遷入量和褐飛虱數量高于2006年,是近10年來最早、最多的一年,目前大部田間百叢蟲量在500頭以上,江南北部、長江中下游已有50%以上的田塊超過了防治指標。6月下旬后期以來,江南、長江流域、江淮及西南東部稻區普遍出現了稻縱卷葉螟遷入峰,遷入量高于大發生的2003年同期,部分地區持續10天以上畝蛾量超過1000頭,目前田間畝殘留蟲量一般在3000頭以上,高于2006年同期,且蛾、卵量仍呈上升趨勢。二是水稻螟蟲殘留基數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部分稻區仍維持在較高水平。經有效防治,江南、長江中游、西南北部等水稻螟蟲重發區,大部畝殘留蟲量為1000-3000頭,比2006年減少20%以上,但仍達中等以上發生指標,長江下游、江淮稻區大部田間蟲卵量及為害率均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三是流行性病害近期擴展蔓延較快。目前西南、東部稻區稻瘟病開始進入發生盛期,部分地區擴展流行較快,局部出現了急性型病斑;隨著水稻進入生長中后期,田間小生境適宜,紋枯病在大部稻區擴展蔓延迅速。
(二)稻田生境有利于病蟲發生為害
我國大部稻區水稻主栽品種以粗稈、大穗型為主,生長量大、田間郁蔽,同時單、雙季稻混栽面積大,栽插期、生育期不一,橋梁田較多,有利于病蟲害發生和輾轉為害,并將導致遷飛性害蟲在稻區間出現多峰型連續遷入過程,防治難度加大,為害加重。大部水稻品種對病蟲抗性差,穗期生長階段相對較長,東北稻區水稻主栽品種比較單一,有利于水稻病蟲害特別是稻瘟病、稻曲病發生和流行。
(三)氣象條件對多數病蟲發生較為有利
6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出現了多次過程性強降雨天氣,長江流域“梅雨”期偏長、雨量偏多,雖對水稻螟蟲發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十分有利于水稻遷飛性害蟲的遷移和繁殖為害,也利于水稻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擴展。目前“副高”偏強、偏北,有利于其控制區江南北部、長江流域、江淮稻區“兩遷”害蟲遷入和水稻螟蟲發生為害,但對上述稻區病害流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副高”北側和西南側出現的對流天氣,可能導致東北和西南稻區降水偏多或出現高濕天氣,有利于遷飛性害蟲的遷移和稻瘟病等病害的發生流行;據氣象專家分析,江淮、長江中下游、江南稻區秋季溫度偏高的可能性較大,有利于水稻遷飛性害蟲和螟蟲發生為害;夏秋季有4~6個熱帶風暴或臺風在我國登陸,對遷飛性害蟲和細菌性病害發生流行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