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各棉區病蟲區域站監測,今年第二代棉鈴蟲在北方棉區發生程度明顯重于前幾年,回升速度呈較大幅度增長,其中河北南部、山東大部和新疆局部地區發生程度達偏重至大發生。根據當前棉鈴蟲殘蟲基數,結合氣象和生態環境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第三代棉鈴蟲在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地區大發生,山東南部、河北大部和湖北北部偏重發生,河南北部、山西、陜西、天津、遼寧、新疆、湖南、江西和湖北大部中等發生,四川、安徽、江蘇和河南大部偏輕發生。第二代成蟲和第三代卵高峰期出現的時間,除河北偏晚1天外,全國大部棉區與常年接近或偏早1-5天。預測各地第二代成蟲盛發期和第三代平均百株累計卵量數值如下:
省份 |
成蟲發生盛期 |
與歷年比較 |
平均百株累計卵量 |
河北
山東
河南
山西
陜西
安徽
江蘇
湖北
江西
湖南
四川
新疆 |
7月19-29日
7月18-27日
7月15-25日
7月20-27日
7月18-30日
7月13-22日
7月19-27日
7月7-21日
7月7-25日
7月11-25日
7月11-21日
7月22-28日 |
晚1天
接 近
接 近
早4天
接 近
早3天
早1天
早1天
早3天
早2天
早3天
早5天 |
600粒
400粒
70粒
50粒
90粒
60粒
40粒
70粒
70粒
80粒
80粒
20粒 |
預 報 依 據
一、北方大部棉區第二代棉鈴蟲為害加重,總殘蟲量比去年同期顯著偏高
北方大部棉區6月份高溫、干旱,加之各地對麥田棉鈴蟲不進行防治,棉田抗蟲棉種植品種混雜,抗蟲性表現差異大,致使山東、河北、新疆等北方棉區田間第二代棉鈴蟲卵量明顯增加,發生程度加重。
第二代棉鈴蟲總殘蟲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山東、山西、新疆、安徽、江蘇等省(區)分別偏高3.27%、86.11%、45.27%、1.28倍和1.57倍;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分別偏低60.0%、13.29%、3.72%和26.02%。與近6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河北、山東分別偏高50.59%和1.43倍;其余棉區偏低,其中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分別偏低48.39%、99.50%、38.12% 和30.52%。
二、田間生態條件利于第三代棉鈴蟲發生為害
統計我國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比例,北方棉區達九成以上,南方棉區為八成左右,其中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天津、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分別為96%、99%、95%、94%、95%、90%、75%、80%、78%和95%;各地區抗蟲棉品種混雜,抗蟲性差異較大,加之棉花生長中后期抗蟲性逐步下降,有利于第三代棉鈴蟲發生為害。此外,夏秋季棉鈴蟲喜食寄主作物種類較多,利于其分散產卵,玉米、花生、蔬菜田也將是第三代棉鈴蟲主要發生場所。
三、氣象條件對黃河流域東北部棉區第三代棉鈴蟲發生有利,對長江流域大部和南疆棉區第三代棉鈴蟲發生不利
據國家氣象中心預測,7-8月,全國大部棉花產區氣溫接近常年,黃河流域東北部棉區降水與常年持平,利于棉鈴蟲發生為害;長江流域棉區降水偏多,新疆南部棉區氣溫偏高,不利于棉鈴蟲的發生為害。
(病蟲害測報處供稿)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