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企業聲稱打造百年企業的不在少數,但是其做法真的與百年企業無法聯系。中國企業的誠信已經是企業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在農資行業,企業誠信缺失更加嚴重。除此之外,化肥企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盲目廣告宣傳,忽視產品質量
在中國,化肥企業也開始重視“品牌”,有媒體稱中國農資進入了“廣告時代”,但是又錯誤理解了品牌的涵義。他們以為品牌就是知名度,于是不惜重金大作廣告,高峰時央視一套天氣預報廣告時段化肥企業有8-9家,還有幾家常年做廣告。通過炒作概念和外部市場運作,雖然品牌在短時間內家喻戶曉,產品也能抓住市場空檔攻城掠地,企業也像滾雪球一樣爆發成大企業;但是這樣的品牌有其相當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因為它空有“牌”,而沒有“品”。每年各地的農資檢查中往往是這些名聲在外的企業被查出不合格。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合格,說明其自身質量也值得懷疑。
企業的“品”表現在管理機制、研發能力、企業文化、應變能力等方面。如果企業僅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競爭層次的最前面,也就是更注重在以產品、價格、促銷等為基礎的市場策略,這樣的“品”只能被稱為“低品”,縱然全國人民都認識你,縱然你的廣告位居“標王”,但是也難掩“敗絮其中”的本質。十年磨劍,先修煉企業的“品”,再追求企業的“牌”,方為正道。
二、花錢買證,不顧企業路子是否正
化肥企業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數量劇增,企業產能產量劇增,導致市場穩固發展困難。為了提高企業知名度,為了增加產品競爭力,各式各樣的證書從天而降。認證公司、協會、某某中心、各類網站、雜志社、報社等等紛紛推出很具誘惑力的證書。甚至企業出錢,想要什么就寫什么。化肥是支農產品,需要的是質優價廉,花錢買證書有什么用?只能是把成本轉嫁給農民!況且,更有企業偷工減料,即使一時憑借各類證書占據了市場,在時間的考驗下必然會遭淘汰。對化肥企業,最有用的證書應該是農民的口碑。提供優質產品,維護市場秩序,不用證書就是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三、盲目炒作概念,缺少發展特色
有企業抓住某些專家的只言片語,扭曲實際炒作各種專用復合肥料、納米肥料、生物有機肥料、生態肥料、磁化肥料。這些概念,體現了科學家對社會、環境的憂慮之情,但是市場上又是如何呢?盲目炒作、共同炒作一個迷茫的理論。
近20多年以來,我國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有很多成果達到了實用階段,如氮肥深施、以水帶肥、推薦施肥、平衡施肥等技術。生產緩釋肥料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一種方法,不是唯一方法,并且緩釋肥料也會有它的適用范圍。有資料顯示氮肥接觸施肥的利用率可以達到80%。
緩釋肥料多種多樣,如包膜緩釋肥、微溶態有機緩釋肥料、添加消化抑制劑的緩釋肥料、填充物型緩釋肥料等。再看看市場企業炒作的結果,幾乎所有的控緩釋肥料都是智能包膜。難道其他的緩釋肥料就沒人研究,沒有實現工業化嗎?
四、與時俱進,合資企業遍地開花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化肥界也開始了挑戰和機遇的討論。這幾年可以明顯看到內陸化肥合資企業越來越多,名字各式各樣。是真是假,無從考證。據一些朋友介紹,在煙臺只要掏點中介費,想要哪個國家的公司隨自己挑。還有些電子郵件宣傳說為了提高企業世界知名度,只要拿一些費用,就可以注冊一個國際集團,真假不知道,有需求自然有市場吧。
去年底,我國農資市場完全對國外放開了,但是并沒有見到有何大動作,從一些國外公司在中國的代表處了解到,他們對進入中國市場還是存在恐懼,還是處于觀望。那為何國內又出現這么多合資企業呢?是自己打造出來的國際企業呢?還是真有外資注入呢?本人對外資的成分表示懷疑。所以說,只要山東企業還在關注著化肥市場,老外就不會達到預想的目標。某種程度上這些企業也為國內化肥市場國際化壘了一道墻,挖了一條溝。
筆者以為,如果化肥企業不注意這四個方面的問題,把短期轟動理解為擁有品牌,把購買證書理解為具有競爭力,把炒作概念理解為引導創新,把掛外企名號理解為走向世界,那就是大錯特措。作為化肥生產企業,應該提供質優價廉的化肥,主動建立企業誠信,擔負起應有社會責任,不以短期的市場份額和收益論成敗。給予足夠的歷練時間,不出幾年企業間將會逐步拉開距離,決定企業基業常青的要素必然會水落石出,并且這種差距和區別一旦形成,將會越拉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