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國際商報訊 記者從中國硫酸鉀行業工作會議上獲悉,前5月,阿拉山口口岸進口氯化鉀14.39萬噸,價值3135萬美元,同比增長81.2%和103.3%。進口氯化鉀全部來自俄羅斯。氯化鉀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進口稅率由今年7月1日之前的3%調整為7月1日之后的1%。
有專家提出,在目前鉀肥市場整體平穩、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以氯化鉀為原料生產硫酸鉀的企業卻面臨著如何生存下去的考驗。為此,國家應將所得稅由先征后返,改為直接免征;另外,業內企業杜絕低價傾銷。如果上述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加工型硫酸鉀企業也許會徹底退出鉀肥產業。
據介紹,我國目前進口氯化鉀2200元/噸,硫酸550至600元/噸,制造成本250至300元/噸,這是加工型硫酸鉀企業面臨的成本現狀,而目前各地市場上的硫酸鉀廠家對外報價為2200至2400元/噸,實際成交價格在2200至2300元/噸。企業已經沒有利潤可言。整個行業都面臨著虧損、轉產的問題。鉀鹽行業分會曾以4萬噸產能的加工型硫酸鉀企業為例,計算其實際生產成本接近2500元/噸,當時氯化鉀的價格低于目前市場價格100元/噸,硫酸價低于目前市場價格30至70元/噸,燃料重油也遠遠低于目前的市場價格。
在這次的行業工作會議上,有一大批硫酸鉀生產企業喊出:“2500元/噸是生死線。”
據鉀鹽協會負責人介紹,國內目前有43家硫酸鉀生產企業,除一兩家擁有鉀資源的企業外,其它都是加工型硫酸鉀生產企業。這些企業中產能最大的是青上集團,總產能60萬噸,其生產企業分布于全國各地,共有18家之多,其余的企業產能在1萬到10萬噸。目前無論是產能最大的青上集團,還是產能一兩萬噸的小型企業,都認為加工型硫酸鉀企業已面臨停產的危險,亟須國家給于政策扶植。
因此,在這次行業工作會議上,眾多與會者表示,希望國家能夠將原來的增值稅先征后免政策,改為免征。因為這些企業均需以進口氯化鉀為原料,因購進氯化鉀是通過經銷商,他們無法開具增值稅發票,生產企業也就無法直接抵扣購進氯化鉀的進項稅。這就造成了銷售硫酸鉀后“先征”的增值稅并無氯化鉀增值稅“后返”。
另據介紹,目前國內硫酸鉀的總產能接近200萬噸,中國從總量上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硫酸鉀生產國。這些產能中的90%以上都是以曼海姆法生產硫酸鉀。而目前加工型硫酸鉀企業的產能只實施了一半左右,有一些企業已經因為成本與銷售倒掛而停止生產硫酸鉀。如果企業生存的環境沒有改善,停產企業的數量還會增加。目前國內每年的硫酸鉀產量在130萬噸,市場的消耗量在100萬噸以上。其中的絕大多數是直接銷售到農民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