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肥行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對資源性出口產品的重拳之舉,從出口退稅范圍的縮小、退稅額度的降低,到磷酸二銨出口關稅的加征。有人說,2007年化肥產業的政策市即將來臨。
然而,越限越高似乎是化肥界的一個'定律'。隨著6月1日征稅大限的來臨,磷酸二銨的價格一度走高,出口量持續攀升,也引發了磷酸二銨市場資源結構的再次調整。同時,掩蓋在二銨之下的磷酸一銨,作為最受人關注的一支'績優股',進入人們的視野。
磷酸一銨一直在二銨的'光環'之下,銷售量、出口量以及價格增長幅度都很難突破磷酸二銨的'歷史記錄',偶爾的漲落也被人看作是合理預期。然而,進入2007年以來,特別是隨著6月1日磷酸二銨加征出口關稅日期的臨近,磷酸一銨也開始參與到出口熱潮之中,卷入前所未有的市場競合風暴。
出口禁令難止
2007年年初,磷酸二銨加征關稅的'口風'一經放出,磷酸二銨的出口量開始活躍起來。海關數據顯示,僅僅今年一季度我國磷酸二銨等高濃度磷復肥出口高速增長。其中,磷酸二銨同比大增56%。1-4月份磷酸二銨出口數量大幅度上升,與去年同比上升71.46%。進入5月,磷酸二銨的出口量更是達到24.81萬噸,創下近幾年來出口量的新高,1-5月份同比也上漲了135%。盡管自6月1日起,國家開始對磷酸二銨出口加征10-20%關稅,很多企業還是希望搭上關稅加征前的最后一班車,并已經在政策實施前,完成了一系列海關程序,在港口整裝待發。
隨著國產磷酸二銨出口勢頭呈現強勁,一銨的出口量猛增似乎只是順勢而為之舉。
在磷酸一銨的出口歷史上,沒有過多值得渲染的記錄,每年三、五十萬噸的出口量使一銨一直被磷酸二銨的'光環'所遮掩。但是,由于此次出口關稅的調整未將磷酸一銨列入征稅名單,一些企業紛紛轉向磷酸一銨出口市場,特別是進入5月份,磷酸一銨的出口量從今年1月份的3.71萬噸,經過2月份5.54萬噸和3月份7.58萬噸的跳躍,在4月份一舉突破12萬噸的出口數量,使磷酸一銨1-4月份的出口上升幅度達到驚人的294.13%,特別是3月份和4月份首次連續2個月超過磷酸二銨的出口量,創下幾年來的歷史高限。雖然5月份出口量在二銨出口'洪峰'的影響下,勢頭有所減緩,但出口數量依然達到5.84萬噸,與去年1-5月份累計數量相比,上漲幅度仍高達211%。
不可否認,國際市場價格的拉動是磷肥出口加劇的誘因之一。雖然今年以來國內化肥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漲,特別是國家對磷酸二銨的征收出口稅,使原本以磷酸二銨出口為主業的企業支出成本至少上漲20%。但是,從2006年年底以來,受美國磷酸二銨價格的帶動,國際磷肥市場的價格快速增長,目前二銨的價格已由年初的291美元/噸升至430美元/噸,甚至出口日本的國內二銨主流價格在450美元/噸左右,使征稅后依然存在的高利潤對企業仍是一個誘惑。
'磷酸二銨即使加征出口關稅,依然比較劃算,利潤仍然比賣國內的農用市場要好。'中農集團公司磷肥部經理王秦燕分析說,國內二銨現在主流出口價格是420美元/噸,即使加上原材料漲價因素,按照這個價格折算,倒推出廠價約在2750元/噸,而國內農用市場銷售價格是2500元/噸,200多元/噸的出口利潤企業很難抵御。而一銨也一樣,100-150元/噸的利潤也不小。
采訪中,記者感到磷酸一銨似乎比二銨的情況還要復雜,不僅涉及到國內磷銨市場和出口情況,還涉及國內復合肥市場。今年,除尿素以外,其他原材料均呈現上漲趨勢,但是,復合肥的價格卻再次陷入'怪圈'——價格并沒有隨原材料成本的上漲而上升,這迫使一些中小型復合肥廠開始限產甚至停產。國內市場的不明朗更催生了磷酸一銨的大量出口,特別是目前政府出臺的出口征稅政策沒有涉及一銨,更是拉動了國內一銨市場'轉暖',形成了出口形勢'火爆',一些多年停產磷酸一銨的企業開始重新上馬一銨產品。'磷酸二銨的征稅拉動了一銨的生產,很多二銨生產企業轉產顆粒狀磷酸一銨,出口量也肯定會有一個增加。'多數企業給一銨的出口局勢這樣一個定論。
但是,市場的驟變中也夾雜著一些不和諧音符。業內一家大企業人士認為,市場一銨出口'熱潮'帶動了國內市場價格的水漲船高,有些地方55%的磷酸一銨已經報出2100元/噸的價格,雖無成市跡象,但高于磷酸一銨自身價值,明顯存在人為炒作。
政策前途未卜
磷酸一銨國內價格與出口量的驟然升溫引起普遍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出口量大增可能引起政府對現行政策的進一步調整。持這種觀點的企業開始高度關注政策動向。據悉,有些企業甚至已經將磷酸一銨出口關稅的加征納入下半年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些企業也開始揣測政府相關人士在公開場合講話的語氣,并在一些龍頭企業對某些問題的言論措辭中找依據。
在采訪中,一些人認為,目前的政策'緊二放一'并不科學。目前的政策只考慮到磷酸二銨出口的大幅上漲,勢必會影響國內農用二銨價格上漲,危害農民利益。認為一銨主要是用于工業,而沒有考慮到工業用磷酸一銨生產的成品也是用于農業,故前期發布的征稅《通知》只限定了二銨產品,沒有涉及磷酸一銨,這就造成政策有失周全。
還有部分一銨生產企業出于自身考慮,特別是一些復合肥生產企業由于前期硫磺漲價和復合肥市場行情不佳而部分限產,造成一銨在國內市場銷售受阻,如果此時出臺磷酸一銨的征稅政策勢必會壓制一銨市場的暫時好轉,對生產企業形成政策壓制,顯得不盡情理。
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對磷酸一銨出口政策的調整完全有可能,一些'風言風語'并不是空穴來風。他們指出,從長遠的發展角度看,一銨出口市場'回暖'加劇了磷礦資源的開發和消耗,資源在流失的同時,把污染留在了國內,可賺取的只是短期利益。針對目前的政策,他們認為,政策的出臺不會是一蹴而就,二銨加征關稅政策的出臺至少用了2-3個月的時間,一銨征稅同樣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觀察政策導向的最新變化十分必要,他們提醒企業,在政策未卜的形勢下,順勢而為、以變應變是一種明智之舉。
其實,政策不應該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疼醫腳,政策能否改變一種畸形的市場行為,決定著政令是否有效和成功,采取什么形式不重要,關鍵是治本。正像財政部官員王曉華說的:要解決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還需要一些配套政策措施,比如將環境、資源等社會成本轉變為企業內部成本,解決出口商品成本虛低的問題。
磷肥之'禍'同樣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個出口關稅政策來解決,也不能將出口限制引發出口'熱潮'簡單地歸結于投資過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的競爭加劇,這只是一種結果,而根本原因在于國內磷礦資源的使用、開發和利用與國際磷酸二銨市場價值'倒掛'造成的。要想從源頭遏制投資過熱,緩解出口、平衡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必須在磷礦資源開采源頭控制開發成本,特別是需要在政策上引導企業,加大企業資源成本和對副產品治理的環保投入。同時,還需要在磷礦富集技術上創新,降低磷礦本身的資源流失率。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會長張永志認為,隨著國家限制資源類產品出口政策的出臺,富礦的直接使用逐步減少,好的中低品位技術開發也將有所突破,而磷礦富集技術開始向產業化的邁進,也勢必會早日去除一直困擾磷肥產業的資源之'痛'。
|